第二章金融基礎知識
第一節貨幣基礎知識
一、貨幣本質與職能
(一)貨幣起源與演變
1、商品的含義
商品是商品生產者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由于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私有制,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直接表現為私人勞動;由于社會分工,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這就產生了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而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才能解決商品生產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2、價值形式的四個階段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其他具有相同價值的商品來表現就是價值表現形式,簡稱價值形式。
在交換發展過程中,商品的價值表現經歷了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價值形式四個階段,并最終產生貨幣。
3、貨幣的含義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出現以后,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產物,是價值表現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4、貨幣形式的演變
貨幣幣材和形制,經歷了不斷發展過程,主要包括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包括可兌換的信用貨幣和不兌現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二)貨幣的本質
1、貨幣的本質表現在: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1.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2.貨幣體現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三)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在與商品交換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1.價值尺度。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可以是觀念形態的貨幣。
2.流通手段。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第一,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價值,可以用符號代替。
3.貯藏手段。
貨幣執行貯藏手段的特點:第一,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貨幣。第二,必須是退出流通領域處于靜止狀態。
4.支付手段。
貨幣充當支付手段職能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
5.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作為國際間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差額;二是作為國際間的一般購買手段,進行國際間的貿易往來;三是作為社會財富的轉移手段,如資本的轉移、對外援助、戰爭賠款等。
2、貨幣職能之間的相互聯系
(1)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體現貨幣性質的基本職能。其他職能都是在這兩個職能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由于貨幣能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因而它具有價值尺度職能;由于它能與一切商品相交換,因而它具有流通手段職能。這兩個職能體現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基本性質,因此可以說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是貨幣。
(2)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職能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為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由商品信用交易發生的,但在進行信用交易時,貨幣要發揮價值尺度的職能,然后才有價值的實現。
(3)正是由于貨幣能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人們才愿意把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保存起來,貨幣オ有貯藏手段職能。同時,貯藏的貨幣價值又是一種潛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4)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時,就執行世界貨幣職能,這一職能是以其他職能為基礎的。
二、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
(一)貨幣需求及影響因素
1.貨幣需求的含義。
貨幣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各階層(個人、企業單位、政府)愿意以貨幣形式持有財產的需要,或社會各階層對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的需求。
2.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
(2)利率水平。
在正常情況下,利息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利息率下降,貨幣需求增加,利息率與貨幣需求呈負相關關系。
(1)社會商品可供量、物價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2)信用制度發達程度。
(3)匯率。
(4)公眾的預期和偏好。
(二)貨幣供給及貨幣層次劃分
1.貨幣供給的含義。貨幣供給是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對現金貨幣、存款貨幣等貨幣形式的供給。貨幣供應量是指由中央銀行和商銀行供給貨幣所形成的貨幣量,是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量,是一個存量概念。
2.貨幣供應量層次劃分。
1994年10月,按照國際通行的原則,以貨幣流動性差別作為劃分各層次貨幣供應量的標準,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布暫行辦法》,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M。、M1,、M2、M3。各層次的貨幣內容如下:Mo:流通中現金
M1:Mo+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托類存款
此后,從我國金融市場實際出發,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統計進行了多次修訂。.
(三)存款貨幣創造過程及影響因素
1.存款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是在它的資產負債業務中,通過創造派生存款形成的。在現代信用制度中,活期存款是存款人可以隨時提取的一種存款。
2.貨幣乘數及影響因素。貨幣乘數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2)現金漏損率;
(3)超額準備金率;
(4)定期存款的存款準備金率。
三、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一)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的含義
通貨膨脹是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超過需要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
物價總水平上漲是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是通貨膨脹的主要標志。世界各國多用物價指數測量通貨膨脹率。
2、通貨膨脹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根源在于社會總供給的變化
(3)供求混合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4)結構型通貨膨脹——在整個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大體均衡的情況下,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化而引起
3、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1)對生產和流通的影響
①通貨膨脹不利于生產正常發展。
②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2)對分配和消費的影響
①通貨膨脹會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階層的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②通貨膨脹是有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的分配。
③通貨膨脹降低消費規模。
4.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1)緊縮的貨幣政策——“賣高高高
①減少貨幣供應量。
②提高利率。
(2)緊縮的財政政策——“增收節支、減少赤字”
(3)緊縮的收入政策、積極的供給政策以及貨幣改革等措施。
(二)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是指經濟中貨幣供應量少于客觀需要量,社會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導致單位貨幣升值、價格水平普遍和持續下降的經濟現象。與通貨膨脹一樣,通貨緊縮也是貨幣供求失衡、物價不穩定的一種表現,對整個經濟增長也同樣有著不利的影響。
1.通貨緊縮的原因
(1)貨幣供給減少;
(2)有效需求不足;
(3)供需結構不合理;
(4)國際市場的沖擊。
2.通貨緊縮的影響
(1)導致社會總投資減少;
(2)減少消費需求;
(3)影響社會收入再分配
3.通貨緊縮的治理對策
(1)擴大有效需求;
(2)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3)引導公眾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