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提示
【題解】
這篇文章選自《新五代史》(中華書局版)卷三十七.五代(907--960):指唐后宋前的五個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史》是歐陽修晚年所作的記述五代歷史的史書,原名《五代史記》,因前此已有薛居正之《五代史》,所以后人稱歐著為《新五代史》,薛著為《舊五代史》.這是歐陽修為《五代史·伶官傳》寫的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論.序作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古時演戲的人稱為伶,在朝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后唐莊宗李存勖好俳優,寵幸伶人,以致亂政敗國.《伶官傳》就是歐陽修為伶人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人所寫的合傳.傳中記述了他們敗政亂國的史實.序則通過對這一史實的評述,總結教訓.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文的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醉翁亭記》《秋聲賦》及《五代史伶官傳序》都是其散文創作的名篇,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詞》.清沈德潛評此文云:“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思想內容】
這篇文章通過唐莊宗寵幸伶人而招致滅國亡身的事實,總結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以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經驗,指出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主要決定于人事,借以告誡統治者,吸取教訓,防微杜漸,力戒驕縱,表現了作者作為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的卓越識見.
【結構層次】
全文共分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開宗明義,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即一個王朝的興衰,重在人為,唐莊宗的得天下和失天下,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段講莊宗“得天下”的英勇情景,莊宗繼承其父王的遺志,將三個仇敵中的兩個擒獲.
第三段講莊宗“失天下”的倉皇過程.天下已定,志滿意得,立刻由成功的頂峰滑落到失敗的深淵.
第四段從理論上分析莊宗成敗的原因.“滿招損,謙得益”,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經驗,照應了開頭提出的論點:王朝興亡決定于人事.
【藝術特點】
1.運用對比手法.全篇將唐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過程對比起來,從而論證了王朝的興衰主要在于人事的論點.
2.史論結合.這是一篇為史傳所作的序,意在對歷史有所總結,所以在論述中,從史實引出理論,如“隴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又引理論來說明歷史,如引用《尚書》上的“滿招損,謙得益”來印證唐莊宗興亡的歷史,做到了歷史事實論據與理論論據相結合.
3.文筆曲折,一唱三嘆,既有濃厚的抒情氣氛,又有較強的說服力.語言簡潔,委曲曉暢.
【課文翻譯】
唉!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然有人說是在于天命,難道不是也在于人為!考察一下后唐莊宗得到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便知道這一點了.
世人相傳晉王臨死的時候,把三支箭賜予莊宗,并且告訴他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立起來的,契丹曾同我約為兄弟.可是他們都背叛了晉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雪恨的心愿!”莊宗接受了箭,并且把它們收藏在宗廟里.從此以后,每逢出兵打仗,就派遣官屬用一少牢禮禱告于太廟,并請出那三支箭,裝進錦囊,背在身上,一馬當先,等到勝利歸來,再把箭放回原處.
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朝君臣的頭顱,獻入太廟,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時,他氣概軒昂,真可以說得上是氣勢雄壯啊!可是等到仇敵已被消滅,天下已經平定,只是一個普通的軍士在夜間一聲呼喚,作亂的人便四面響應,而自己倉皇向東出奔,還沒有見到叛賊,士卒就已經離散.君臣相對而視,不知投向何處,竟然對天發誓,割斷頭發,痛哭流涕,這個時候,他是多么悲慘啊!難道是取得天下困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導致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所決定的嗎?
《尚書》說:“自滿招致災禍,謙虛得到益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敗亡,這是當然的道理.所以正當他興盛的時候,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沒有誰可以和他爭鋒;可是當他衰敗的時候,數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能使他本人喪命、國家滅亡,從而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往往是從細微小事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又常常因過分沉溺于某種事物而陷入困境,足以敗國亡身的,難道只有伶人嗎?因而寫此《伶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