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應體現在對作業活動的控制上。
不論是整個施工過程,還是一個具體作業都要進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監理工程師的質量控制主要圍繞影響工程施工質量的因素進行。
作業技術準備狀態的控制(7方面)
作業技術活動運行過程的控制(10方面)
作業技術活動結果的控制(2方面)
一、作業技術準備狀態的控制(7方面)
所謂作業技術準備狀態——在正式開展作業技術活動前,各項施工準備是否按預先計劃的安排落實到位的狀況。
(一)質量控制點的設置
1.概念:質量控制點是指為了保證作業過程質量而確定的重點控制對象、關鍵部位或薄弱環節。
保證達到施工質量要求的必要前提——設置質量控制點
具體做法:承包單位事先分析可能造成質量問題的原因,針對原因制定對策,列出質量控制點明細表,提交監理工程師審查批準后,實施質量預控。(質量控制點由承包單位設置)
2.選擇質量控制點的一般原則(5項)——在什么地方設
(1)施工過程中的關鍵工序或環節以及隱蔽工程,例如預應力結構的張拉工序,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架立。
(2)施工中的薄弱環節,或質量不穩定的工序、部位或對象,例如地下防水層施工。
(3)對后續工程施工或對后續工序質量或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工序、部位或對象,例如預應力結構中的預應力鋼筋質量、模板的支撐與固定等。
(4)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部位或環節。
(5)施工上無足夠把握的、施工條件困難的或技術難度大的工序或環節,例如復雜曲線模板的放樣等。
是否設置為質量控制點,主要是視其對質量特性影響的大小、危害程度以及其質量保證的難度大小而定。
(二)作業技術交底的控制
1.作業技術交底——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的具體化。
2.項目經理部中主管技術人員編制技術交底書,經項目總工程師批準。
3.技術交底的內容:施工方法、質量要求和驗收標準,施工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可能出現意外的措施及應急方案。
4.交底中要明確的問題——做什么、誰來做、如何做、作業標準和要求、什么時間完成等
5.關鍵部位,或技術難度大,施工復雜的檢驗批,分項工程施工前,承包單位的技術交底書(作業指導書)要報監理工程師。經監理工程師審查后,如技術交底書不能保證作業活動的質量要求,承包單位要進行修改補充。沒有做好技術交底的工序或分項工程,不得進入正式實施。
(三)進場材料構配件的質量控制
(1)運到施工現場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構配件,進場前應向項目監理機構提交的文件:
①《工程材料/構配件/設備報審表》
②產品出廠合格證及技術說明書
③由施工承包單位按規定要求進行檢驗的檢驗或試驗報告
經監理工程師審查并確認其質量合格后,方準進場。
凡是沒有產品出廠合格證明及檢驗不合格者,不得進場。
如果監理工程師認為承包單位提交的有關產品合格證明的文件以及施工承包單位提交的檢驗和試驗報告,仍不足以說明到場產品的質量符合要求時,監理工程師可以再行組織復檢或見證取樣試驗,確認其質量合格后方允許進場。
(四)環境狀態的控制
1.施工作業環境的控制
作業環境條件——水、電或動力供應、施工照明、安全防護設備、施工場地空間條件和通道以及交通運輸和道路條件等。
監理工程師應事先檢查承包單位是否已做好安排和準備妥當;當確認其準備可靠、有效后,方準許其進行施工。
2.施工質量管理環境的控制
施工質量管理環境主要是指:
(1)施工承包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控制自檢系統是否處于良好的狀態;
(2)系統的組織結構、管理制度、檢測制度、檢測標準、人員配備等方面是否完善和明確;
(3)質量責任制是否落實;
監理工程師做好承包單位施工質量管理環境的檢查,并督促其落實,是保證作業效果的重要前提。
3.現場自然環境條件的控制
(五)進場施工機械設備性能及工作狀態的控制
(1)進場檢查
進場前:施工單位報送進場設備清單
清單——規格、數量、技術性能、設備狀況、進場時間
進場后:監理工程師進行現場核對:是否和施工組織設計中所列的內容相符
(2)工作狀態的檢查——審查機械使用、保養記錄、檢查工作狀態
(3)特殊設備安全運行的審核
對于現場使用的塔吊及有關特殊安全要求的設備,進入現場后在使用前,必須經當地勞動安全部門鑒定,符合要求并辦好相關手續后方允許承包單位投入使用。
(4)大型臨時設備的檢查
設備使用前,承包單位必須取得本單位上級安全主管部門的審查批準,辦好相關手續后,監理工程師方可批準投入使用。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