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分析題(共5題,總分120分)
1.背景資料:
某三級公路地處丘陵地區,砂類土居多,設計車速40km/h,路基寬度8.5m,基層為石灰穩定砂礫,面層為8cm的瀝青混凝土。施工過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1:路基施工正好趕上雨期,施工前,施工方做了如下準備工作:
(1)住地、庫房、車輛機具停放場地、生產設施都設在最高洪水位以上地點或高地上。
(2)修建施工便道并保持晴雨暢通。
(3)修建臨時排水設施,保證雨期作業的場地不被洪水淹沒并能及時排除地面水。
施工過程中,開挖路塹分層開挖,每挖一層均設置排水縱橫坡,挖方邊坡一次挖到設計標高。開挖路塹挖至路床設計標高以上30~50cm時停止開挖,并在兩側挖排水溝。待雨期過后再挖到路床設計標高后壓實。
事件2:為了保證測量工作的質量,施工單位制定了嚴格測量復核簽認制度:
(1)由2~4人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對監理工程師簽認的控制網點測量資料進行核對,核對結果要由工地技術主管審核簽認后方可使用;
(2)利用已知點進行引測、加點和施工放樣前必須堅持“先檢測后利用”的原則;
(3)測量結束后,由負責測量工作的技術員召集各位測量員共同對測量成果進行復核。
問題:
(1)該公路是否可以在雨期進行施工?
(2)事件1中,施工方做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如不充分,請指出。
(3)事件1中,路塹開挖施工存在什么問題?
(4)事件2中,指出上述測量復核簽認制度中不當之處,寫出正確的做法。
2.背景資料:
某橋基礎為6根f2.0m的樁基,樁長20 m,地質條件如下:原地面往下依次為黏土、砂礫石、泥巖,承包人擬選用沖爪鉆成孔。采用導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導管使用前進行了水密試驗,為防止導管沉放過程中接觸鋼筋籠,導管居中后快速沉放,并將導管底部沉放到距樁底1m處,之后開始澆筑混凝土。
問題:
(1)施工單位選用的鉆機類型是否合適?請說明理由。
(2)施工單位采用導管法澆筑水下混凝土時存在哪些問題?
3.背景資料:
某一級公路處于城市郊區,施工期間社會車輛流量較大,基層鋪筑完工后需要開放交通。其中A合同段里程樁號為k0+000~k10+500,主線長10.5km,一次建成雙向四車道,路基寬24.5m。該路面結構為:20cm厚石灰穩定土底基層,18cm厚二灰砂礫基層,5cm厚瀝青混凝土下面層,4cm厚瀝青混凝土表面層。施工單位的部分施工工藝如下:
(1)二灰砂礫拌合設備,采用雙臥軸強制連續式攪拌機,通過調整喂料皮帶的轉速及冷料倉口開啟高度,計量每種原材料用量。拌合用水通過流量傳感器控制;
(2)拌合料運輸全部采用5t自卸汽車以減輕對下層的影響;
(3)攤鋪采用攤鋪機,半幅基層寬11.15m,采取兩次攤鋪成型;
(4)碾壓,采用振動壓路機,先振壓2遍,再靜壓2遍,至密實;
(5)二灰砂礫碾壓結束,表面開始泛白即及時進行灑水養護,7d后開放交通。
路面施工完成后,施工單位進行了施工質量自檢。主要檢查內容有:瀝青混凝土面層的壓實度、滲水系數、摩擦系數、構造深度、厚度、中線平面偏位、縱斷高程、路面寬度及橫坡,檢測的所有指標均符合要求。
問題:
(1)判斷施工工藝中第(1)~第(4)條是否正確?如不正確,將其改正。
(2)第(5)條存在什么問題?說明理由。
(3)根據以上施工單位的自檢情況,是否可以確定該路面工程為合格工程?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