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高速公路施工,K8+126處有-座主跨為9x3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空心板粱橋,該橋為旱橋,中間橋墩位于低洼地帶,地下水較低,地質條件為硬土。基礎采用人工挖孔樁施工工藝,上部結構采用預制吊裝,梁體采用后張法施工。
事件-:施工單位為保證測量工作的質量,提高測量工作效率,在測量工作的各個程序中實行雙檢制,制定了以下測量管理制度:
制度1:測量隊應核對有關設計文件和監理簽認的控制網點測量資料,應由兩人獨立進行,核對結果應作記錄并進行簽認,成果經項目技術部門主管復核簽認,項目生產副總審核簽認后方可使用。
制度2:-切原始觀測值和記錄項目在現場記錄清楚。如果書寫錯誤,必須用涂改液進行涂改。
制度3:測量外業工作必須有多余觀測,并構成閉合檢測條件。控制測量、定位測量和重要的放樣測量必須堅持“兩人兩種方法”制度,堅持采用兩種不同方法(或不同儀器)或換人進行復核測量。利用已知點(包括平面控制點、方向點、高程點)進行引測、加點和施工放樣前,必須堅持“A”的原則。測量后,測量成果必須采用兩組獨立平行計算進行相互校核,測量隊長、測量組長對各自的測量成果進行復核簽認。
事件二:預應力張拉。將鋼絞線穿入波紋管道內(鋼絞線下料長度考慮張拉工作長度),進行張拉作業。張拉使用的張拉機及油泵、錨、夾具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并配套使用,配套定期校驗,以準確標定張拉力與壓力表讀數問的關系曲線。按設計要求在兩端同時對稱張拉,張拉時千斤頂的作用線必須與預應力軸線重合,兩端各項張拉操作必須-致。預應力張拉采用“雙控”。
事件三:施工單位在第2片梁的張拉過程中,出現鋼絞線的斷絲現象,據統計,斷絲數量超過設計規定的允許數量。
事件四:施工單位購買了定型鋼模、腳手架等,并按周轉材料的管理制度進行日常使用和管理。對于定型鋼模的價值攤銷,施工單位采用-次攤銷法進行。
問題:
1.改正制度1、制度2中的錯誤之處。
2.寫出制度3中的“A”原則是什么原則?
3.寫出事件二中雙控的具體做法。
4.事件三中施工單位應該如何處理?
5.事件三對定型鋼模的價值攤銷是否正確?為什么?
6.除了背景中采用的攤銷方法,周轉材料的攤銷方法還有哪些?
32、背景資料
某新建高速公路位于膨脹土地區,沿線膨脹土路段長72.02km,占總長度的89%。公路K8+300~K54+920所處地區為沖積湖區平原,由于河流洪水泛濫,導致該地區的巖性主要以含液量高的黏性土壤為主,該段路基以填方為主。
當路基高度0

施工單位對路基基底處理后,采用水平分層填筑施工,先分層填筑弱膨脹包心土,直至填到路床底面,然后進行包邊土施工,填至路床底面,最后填筑路床部分。路基填筑松鋪厚度嚴格控制在350mm以下,土塊粒徑小于37.5mm。
根據作業內容施工單位配置的機械有:挖掘機、自卸汽車、推土機、壓路機、灑水車。
問題
1.膨脹土的包封,還可以利用哪些材料?
2.除圖1中基底處理方法外,對膨脹土路基基底處理還有什么方法?
3.改正路基填筑過程中的錯誤作法。
4.本路段路基施工,施工單位還應配置哪些機械?
33、背景資料
某山區二級公路有-座分離式隧道,左線起止樁號為ZK3+640~ZK4+560,右線起止樁號為YK3+615~YK4+670,進出口段為淺埋段,Ⅳ級圍巖,洞身穿越地層巖性主要為砂巖、泥巖砂巖互層,Ⅱ、Ⅲ級圍巖。
該隧道采用新奧法施工,施工單位要求開挖時盡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開挖后及時施作初期噴錨支護,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量測,并適時對圍巖施作封閉支護。下圖為施工監控量測得出的位移-時問曲線示意圖。當位移-時間曲線趨于平緩時,應進行數據處理或回歸分析,以推算最終位移和掌握位移變化規律。
施工單位項目部實行安全責任目標管理,決定由專職安全員對隧道的安全生產全面負責。爆破施工前招聘了8名員工,并立即由專職安全員進行培訓,經項目部考核合格后安排從事爆破作業。施工過程中,要求電鉆工戴棉紗手套,穿絕緣膠鞋;隧道開挖及襯砌作業地段的照明電壓為110~220V。

問題
1.按長度劃分,左右線隧道分別屬于哪種隧道?
2.背景中提到了Ⅱ、Ⅲ、Ⅳ級圍巖,簡要說明對圍巖分級的目的。
3.施工單位對隧道的施工要求體現了新奧法的哪些基本原則?
4.指出在圖形中,應在0A、AB、BC哪-段進行數據處理或回歸分析,其目的是什么?
5.指出施工單位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錯誤做法并改正。
34、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平原區-段長60.5km的雙向四車道新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該高速公路設計車速為100km/h,全線均為填方路堤,平均填方高度1~2m。硬路肩寬3m,中央分隔帶寬2m,單車道寬度3.75m,土路肩寬0.75m(采用M7.5漿砌片石加固)。路面面層采用AC16瀝青混凝土,全線沒有加寬與超高。行車道、硬路肩、路緣帶均采用相同的路面結構尺寸,路面結構設計圖如下圖所示:

施工過程中發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項目部對施工材料實行材料計劃管理,在確定材料需用量計劃時,材料采購人員對片石采購進行了充分調研,發現片石的虛方與實方比為1:0.8,即采購回來的1立方米片石只能砌筑0.8立方米M7.5漿砌實體。
事件二:稀漿封層施工前,施工單位進行了充分的備料,包括:乳化瀝青、粗細集料、水、石粉和添加劑。稀漿封層混合料的乳化瀝青的用量應通過查閱規范確定,稀漿封層混合料的加水量應根據施工攤鋪和易性,由現場經驗確定。
事件三:瀝青混凝土攤鋪時,5號運料車在運輸途中,受交通事故影響被堵,瀝青拌和料運達攤鋪現場時溫度為125℃。現場施工員及時將該車料進行了攤鋪和碾壓。
事件四:當路面底基層施工完畢后,進行中央分隔帶的開挖,先挖集水槽后挖縱向盲溝,-般采用人工開挖的方式。開挖的土料應及時運走,以防止污染路面結構層。
該工程采用清單計價,施工合同中的清單單價部分摘錄如下表:
合同清單單價表
項目 |
單位 |
單價(元) |
備注 |
4cm厚AC16瀝青混凝土面層 |
m2 |
78.6 |
|
5cm厚AC20瀝青混凝土 |
m2 |
91.2 |
|
0.5cm厚稀漿封層 |
m2 |
5 |
|
25cm厚水泥穩定碎石基層 |
m2 |
102.5 |
|
20cm厚級配碎石墊層 |
m2 |
55 |
|
M7.5漿砌片石加固土路肩 |
m3 |
210 |
|
|
|
|
|
1.計算路基總寬度(結果保留兩位小數)。
2.針對加固路肩工程,材料采購人員應采購片石多少立方米(結果保留兩位小數)?
3.改正事件二中錯誤之處。
4.事件三中現場施工員的做法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5.計算該項目路面面層的合同造價(結果保留兩位小數)。
6.寫出編制材料計劃的原則和要求。
35、背景資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長67.8km的二級公路舊路面“白改黑”改建施工,舊路面為水泥混凝土面層,使用9年后面板破損嚴重,主要的病害有:裂縫、斷板、板底脫空。設計院現場勘察后認為必須重建,設計院進行了舊路改建設計,設計要求將舊路面做碎石化處理,加鋪SMA面層。在右側巖層破碎的挖方路段增設了護面墻和1m寬的A平臺。路面結構如下圖所示。

事件-:施工單位針對舊路面碎石化施工做了詳細的技術交底.現將部分技術要點摘錄如下:①在路面碎石化施工正式開始前,選擇有代表性的路段作為試驗段,獲取破碎參數。②在正常碎石化施工過程中,應根據路面實際狀況對破碎參數不斷作出微小的調整。③路面破碎時.先破碎中部的行車道。然后路面側邊的車道。兩幅破碎-般要保證10cm左右的搭接破碎寬度。④機械施工過程中要靈活調整行進速度、落錘高度、頻率等,盡量達到破碎均勻。⑤路面碎石化后,應清除路面中所有松散的填縫料、脹縫料、切割移除暴露的加強鋼筋或其他類似物。⑥路面碎石化后進行壓實,表面低凹處在壓實前采用黏土回填、找平,以保證加鋪瀝青面層的平整度。
事件二:SMA的碾壓遵循-定的原則:碾壓溫度越高越好,攤鋪后應立即壓實,不得等候。SMA路面碾壓宜采用振動鋼輪壓路機初壓1~2遍、復壓2~4遍、終壓1遍的組合方式。SMA面層施工切忌使用膠輪壓路機或組合式壓路機。采用振動壓路機時,宜用高頻率、低振幅。
事件三:護面墻基坑開挖后,按照《高處作業分級》,根據護面墻砌筑作業區的高處作業高度,將護面墻砌筑按高處作業進行施工,嚴格按高處作業的相關技術要求執行。
問題
1.改正舊路面碎石化技術要點中的錯誤之處。
2.用八個字總結事件二中提及的SMA碾壓原則。
3.計算圖中邊溝的最大過水面積(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
4.寫出背景中A平臺的專業術語。
5.寫出事件二中切忌使用膠輪壓路機或組合式壓路機的理由。
6.背景中護面墻砌筑作業的高處作業高度是多少?按照高處作業分級,該作業屬于哪-級高處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