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項選擇題
1.線路施工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 )。
A.線路復測
B.路基邊坡放樣
C.線路初測
D.恢復測量
E.線路竣工測量
2.施工期間,鐵路橋梁墩臺的變形除進行常規測量外,在必要時還需要對施工期間鐵路橋梁墩、臺進行( )變形監測。
A.沉降
B.水平位移
C.傾斜
D.扭轉
E.偏移
3.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標應根據( )確定。
A.結構設計使用年限
B.配合比
C.所處環境類別
D.作用等級
E.工程地質條件
4.鋼筋原材料進場檢驗項目中,預應力鋼絲的檢驗項目有( )。
A.外觀檢驗
B.拉力、反復彎曲試驗
C.重量測定
D.冷彎試驗
E.化學成分測定
5.下列適用于錨桿擋土墻的有( )。
A.高度在Ⅰ級干線上不宜大于10m
B.可以根據地形采用單級或多級
C.高度宜控制在20m以內,墻面胸坡宜為1:0.1~1:0.4
D.安裝墻板時應隨安裝隨做墻背填土
E.可以用于一般地區巖質路塹地段,根據地質及工程地質情況,可以選用肋柱式或無肋柱式結構形式
6. 下列對路基防排水施工要求的描述,正確的有( )。
A.路基工程施工前,對影響路基穩定的地下水,應予以截斷、疏干,并引排到路基范圍以外,防止漫流、聚積和下滲。
B.路基工程中應核對全線排水系統,全線的溝渠、管道、橋涵應構成完整的防排水體系。
C.路基施工中,各地段正式防排水工程可與路基同步施工,并隨路基施工逐步成型。
D.在路基施工期,不得任意破壞地表植被或堵塞水的通路,各類防排水設施應及時維修和清理,保持排水通暢、有效。
E.泄水孔的位置、布置形式、孔徑尺寸及泄水孔背反濾層的材料、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排水通暢。
[解析]
1.答案:A、B、E
線路施工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線路復測、路基邊坡的放樣和線路竣工測量。
類似內容總結如下:
橋梁施工測量的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橋梁控制測量、墩臺定位及軸線測設、橋梁結構細部放樣、變形觀測和竣工測量等。對于小型橋一般不進行控制測量。
隧道工程施工測量工作主要包括:洞外控制測量、洞外與洞內的聯系測量、洞內控制測量、隧道洞內的施工測量、隧道施工中的位移觀測和竣工測量。
營業線線路測量主要包括:施工復測、中線測設、高程放樣和邊樁測設、竣工測量。
2.答案:C、D
施工期間鐵路橋梁墩臺的變形觀測包括墩、臺的沉降觀測和墩、臺的水平位移觀測,必要時進行墩、臺的傾斜和扭轉觀測。
3. 答案:A、C、D
礦物摻合料的使用,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可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護筋性、耐蝕性、抗凍性、耐磨性、及抗堿-骨料反應性等耐久性指標。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標應根據結構設計的使用年限、所處的環境類別及作用等級確定。
4.答案:A、B
預應力鋼絲質量評定的方法:
(1)外觀質量
鋼絲表面不得有裂紋、小刺結損傷、氧化鐵皮和油漬,也不得有肉眼可見的麻坑。
(2)拉力(含伸長率)、反復彎曲試驗
當試驗結果有一項不合格時,除該盤應判為不合格外,并應從未試驗的鋼絲中取雙倍復檢,當仍有一項不合格時,則該批鋼絲應判為不合格。
5.答案:B、D、E
錨桿擋土墻:(1)錨桿擋土墻可用于一般地區巖質路塹地段,根據地質及工程地質情況,可選用肋柱式和無肋柱式結構形式。(2)肋柱式錨桿擋土墻可根據地形采用單級或多級。(3)錨桿擋土墻應自上往下施工。(4)安裝墻板時應隨裝板、隨做墻背回填。(5)錨桿頭應設計進行防銹處理和防水封閉。
6.答案:A、B、D、E
(1)路基工程施工前,對影響路基穩定的地下水,應予以截斷、疏干、降低水位,并引排到路基范圍以外,防止漫流、聚積和下滲。
(2)路基施工中應核對全線排水系統,全線的溝渠、管道、橋涵應構成完整的防排水體系。
(3)路基施工中,具備條件的地段應按設計做好防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場地附近的臨時防排水設施,然后再做主體工程。不具備條件的地段應先做好臨時防排水設施,正式防排水工程可與路基同步施工,并隨路基施工逐步成型。
(4)在路基施工期,不得任意破壞地表植被或堵塞水的通路,各類防排水設施應及時維修和清理,保持排水暢通、有效。
(5)泄水孔的位置、布置形式、孔徑尺寸及泄水孔背反濾層的材料、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排水暢通。砌體及反濾層(或墊層)的材料、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
(三)案例分析
某施工單位在四月份進行一項鐵路施工工程,路基施工是下面工程開展的前提,而且此項施工路段地區中,還有部分路段為軟路基。
問題:
1.鐵路工程中路基施工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內容?
2.路塹的開挖方法選擇應遵循什么原則?開挖過程中出現什么情況需向設計單位反饋?
3.對于軟土路基處理,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4.軟土路基施工有哪些要求?
5.路基坡面防護工作中,選擇哪種坡面防護方式?為什么?
[解析]
1.工程中路基施工主要包括路塹開挖、路堤填筑、橋涵缺口填筑、路基支擋、坡面防護等內容。
2.工程路基施工中路塹開挖施工應按施工時的地形、地質、氣象、水文等實際情況結合設計要求進行布置。路塹開挖可按地形情況、巖層產狀、斷面形狀、路塹長度及施工季節,并結合土石方調配選用全斷面開挖、橫向臺階開挖、逐層順坡開挖、縱向臺階開挖等方法之中的一種進行開挖。
路塹開挖遇有下列情況時,應及時向設計單位反饋:
(1)設計邊坡、基床的土石種類或巖層結構與實際明顯不符時;
(2)因自然災害危及墊底或邊坡穩定時;
(3)采用新的或特殊的施工方法,需改變邊坡坡度時;
(4)需增設或改變支擋、防護結構及排水設施時。
3.地基處理常用方法主要有:(1)換填;(2)拋石擠淤;(3)填筑排水砂墊層;(4)鋪設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墊層;(5)套管法施工砂井;(6)袋裝砂井;(7)塑料排水板;(8)擠密砂樁;(9)碎石樁;(10)粉體噴射攪拌樁;(11)漿體噴射攪拌樁;(12)高壓旋噴樁;(13)水泥粉煤灰碎石樁(14)強夯;(15)重錘夯實;(16)真空預壓;(17)堆載預壓。
4.路基有下列施工要求:
(1)地基的承載力和沉降量不滿足要求時,必須按照設計將地基處理后才可填筑路堤。
(2)開工前應按設計要求做好填料選擇,合理規劃運土路線,按照設計要求的填土加載速率編制填筑施工計劃。
(3)運土道路應采用合格的填料填筑,其基底應適當做排水、加固處理,路面結構應能滿足重載行車的需要。
(4)過渡段的地基處理宜與相鄰路堤同步進行。
(5)正式填筑施工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填筑壓實工藝性試驗,特別對于軟土地基,還要同時進行加載時的沉降觀測,以確定合適的加載速率。
(6)整個路堤填筑施工過程中均應進行路基的沉降觀測,并依據觀測數據控制填土速率。
(7)路堤各部位的沉降觀測點,應按設計要求設置。
(8)沉降觀測的頻次應按設計要求辦理,若沉降較快還應加密觀測頻次。
(9)若設計沒有規定時,一般按下列指標控制填筑速率:邊樁水平位移量每天不得大于5mm;路堤中心平面沉降量每天不得大于10mm.當超過以上控制指標應停止填筑,待沉降值恢復至控制指標以內時,方能恢復填筑。
(10)路堤應采用合格的填料填筑,其壓實標準與一般路堤相同。
(11)反壓護道應與路堤同時填筑。
(12)填筑路堤應按規定預留沉降量。
(13)施工過程中應及時向設計單位提供沉降觀測資料,供修正設計。
5.該工程的路基坡面防護工作應選用邊坡植物防護,因為工程施工時期正是春季,適宜植物存活和生長的季節,并且此種坡面防護方式投入較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高。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