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建考試在即,現階段學習備考主要是查漏補缺為主。以下考點為市政公用工程實務科目基礎知識點,考核頻次高,以選擇考核為主,亦可成為案例分析題中的一個小問。具體考點如下:
1 城鎮道路路基工程包括路基(路床)本身及有關的土(石)方、沿線的涵洞、擋土墻、路肩、邊坡、排水管線等項目。
2 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機質細粒土,不適用做路基填料。因條件限制而必須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時,應摻加石灰或水泥等結合料進行改善。
3 墊層是介于基層和土基之間的層位,其作用為改善土基的濕度和溫度狀況(在干燥地區可不設墊層),保證面層和基層的強度穩定性和抗凍脹能力,擴散由基層傳來的荷載應力,以減小土基所產生的變形。
4 施工前,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對路基土進行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標準擊實、CBR試驗,必要時應做顆粒分析、有機質含量、易溶鹽含量、凍脹和膨脹量等試驗。
5 石灰穩定土、水泥穩定土、石灰工業廢渣(石灰粉煤灰)穩定砂礫(碎石) 等無機結合料穩定基層質量檢驗項目主要有:集料級配,混合料配合比、含水量、拌合均勻性,基層壓實度、7d無側限抗壓強度等。
6 拌合時應先將石灰、粉煤灰拌合均勻,再加入砂礫(碎石)和水均勻拌合;混合料每層最大壓實厚度為200mm,且不宜小于100mm。混合料的養護采用濕養,始終保持表面潮濕,也可采用瀝青乳液和瀝青下封層進行養護,養護期為7d。
7 攤鋪機開工前應提前0.5~1h預熱熨平板使其不低于100℃。攤鋪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圍內。攤鋪機應采用自動找平方式。下面層宜采用鋼絲繩引導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層宜采用平衡梁或滑靴并輔以厚度控制方式攤鋪。層厚較大時宜采用高頻大振幅,厚度較薄時宜采用低振幅。
8 表面裂縫主要是溫度裂縫,一般危害性較小,但影響外觀質量。深層裂縫部分地切斷了結構斷面,對結構耐久性產生一定危害。貫穿裂縫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縫發展為深層裂縫,最終形成貫穿裂縫;它切斷了結構的斷面,可能破壞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危害性較為嚴重。
9 石灰穩定土、水泥穩定土、石灰粉煤灰穩定砂礫屬于半剛性基層材料。級配碎石、級配礫石屬于柔性基層材料。
10 路基檢驗與驗收項目:主控項目為壓實度和彎沉值(0.01mm)。一般項目有路床縱斷高程、中線偏位、平整度、寬度、橫坡及路堤邊坡等要求。
11.基層常用的壓實度檢測方法有環刀法、灌砂法、灌水法。路面壓實度測定方法有鉆芯法檢測、核子密度儀檢測。
12 排水不良造成地基土擾動時,擾動深度在100mm以內,宜填天然級配砂石或砂礫處理。
13 多孔標準跨徑總長為1000≥L≥100的橋梁屬于大橋。
14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側模應在預應力張拉前拆除;底模應在結構建立預應力后拆除。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則。簡支梁、連續梁結構的模板應從跨中向支座方向依次循環卸落;懸臂梁結構的模板宜從懸臂端開始順序卸落。
15 梁橋是一種在豎向力荷載作用下無水平反力的結構;拱橋是受壓結構,但是不受彎;斜拉橋是組合橋型。
16 腹板底部為擴大斷面的T形梁,應先澆筑擴大部分并振實后,再澆筑其上部腹板。采用平臥重疊法支立模板、澆筑構件混凝土時,下層構件頂面應設臨時隔離層。
17 箱涵頂進前頂進作業面包括路基下地下水位已降至基底下500mm以下,并宜避開雨期施工,若在雨期施工,必須做好防洪及防雨排水工作。
18 活動支座安裝前應采用丙酮或酒精解體清洗其各相對滑移面,擦凈后在聚四氟乙烯板頂面凹槽內滿注硅脂。
19 板式橡膠支座就位不準或與支座不密貼時,必須重新起吊,采取墊鋼板等措施,并應使支座位置控制在允許偏差內,不得用撬棍移動梁、板。
20 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對導管進行水密承壓試驗和接頭抗拉試驗。
21 預應力施工以張拉力控制為主,以實際伸長值進行校核。
22 預制構件應按設計位置起吊,曲梁宜采用三點吊裝。吊繩與預制構件平面的交角不應小于45o;當小于45o時,應進行強度驗算。
23 合龍宜在一天中氣溫最低時進行 ,合龍段的混凝土強度應比梁混凝土提高一個等級,以便及時張拉預應力筋。
24 噴錨暗挖(礦山)法施工的地鐵車站,視地層條件、施工方法及其使用要求的不同,可采用單拱式車站、雙拱式車站或三拱式車站,并根據需要可作成單層或雙層。
25 盾構在始發端工作井內安裝就位,依靠盾構千斤頂推力將盾構從始發工作井的墻壁開孔處推出。及時地向襯砌背后的空隙注漿,防止地層移動和固定襯砌環位置。
26盾構施工隧道的施工費用不受覆土量多少影響,適宜于建造覆土較深的隧道。對于結構斷面尺寸多變的區段適應能力較差。
27 隧道施工在遇水的地段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時,應先對滲漏水處理后再噴射,并應從遠離滲水處開始,逐漸向滲漏處逼近。
28 隧道施工噴射混凝土應緊跟開挖工作面,應分段、分片、分層,由下而上順序進行。噴頭與受噴面應垂直,距離宜為0.6 - 1.0m。
29隧道初期支護封閉后,應及時進行初支背后回填注漿。注漿作業點與掘進工作面宜保持5-10m的距離。
30 明挖法和蓋挖法基坑支護結構和周圍巖土體監測項目,其中支撐軸力、錨桿拉力、地下水位均為應測項目,坑底隆起(回彈)為選測項目。
31 坑底穩定控制措施包括保證深基坑坑底穩定的方法有加深圍護結構入土深度、坑底土體加固、坑內井點降水等措施;適時施作底板結構。
32 淺層潛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井和回灌砂溝,微承壓水與承壓水回灌宜采用回灌井。
33 小導管采用直徑40~50mm的無縫鋼管,小導管支護和超前加固必須配合鋼拱架使用,前后兩排小導管的水平支撐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m。
34 作為主體地下結構外墻,且需要形成整體墻體時,宜采用剛性接頭,剛性接頭可采用一字形或十字形穿孔鋼板接頭、鋼筋承插式接頭等;地下連續墻宜采用圓形鎖口管接頭、波紋管接頭、楔形接頭、工字鋼接頭或混凝土預制接頭等柔性接頭。
35 旋噴式高壓噴射注漿可采用單管法、雙管法和三管法中的任何一種方法。定噴和擺噴注漿常用雙管法和三管法。
36 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早強混凝土,使用前應做凝結時間試驗,要求初凝時間不應大于5min, 終凝不應大于10min。
37 基坑工程施工前,應由建設單位委托具有資質的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場監控量測。
38 小導管注漿注漿材料,一般情況下改性水玻璃漿適用于砂類土,水泥漿和水泥砂漿適用于卵石地層。
39 防水層施工現場檢測主控項目為粘結強度和涂料厚度。
40 管井降水深度沒有限制。
41 控制水工構筑物池壁裂縫的措施中,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屬于施工方面措施。提高混凝土抗滲等級、設置變形縫、合理增配構造筋屬于設計措施。
42 給水處理目的是去除或降低原水中懸浮物質、膠體、有害細菌生物以及水中含有的其他有害雜質,使處理后的水質滿足用戶需求。
43 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池不得超過2L/(m2d);砌體結構水池不得超過3L/(m2d)。
44 金屬止水帶接頭應按其厚度分別采用折疊咬接或搭接;咬接或搭接必須采用雙面焊接。金屬止水帶在伸縮縫中的部分應涂刷防銹和防腐涂料。止水帶安裝應牢固,位置準確,其中心線應與變形縫中心線對正,帶面不得有裂紋、孔洞等。不得在止水帶上穿孔或用鐵釘固定就位。
45 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水池壁板接縫的內模宜一次安裝到頂;外模應分段隨澆隨支。分段支模高度不宜超過1.5m。
46 市政工程埋地給排水管道不采用砌塊基礎。
47 管道支架支承面的標高可采用加設金屬墊板的方式進行調整,墊板不得大于兩層,墊板應與預埋鐵件或鋼結構進行焊接。
48 有軸向補償器的管段,補償器安裝前,管道和固定支架之間不得進行固定;有角向型、橫向型補償器的管段應與管道同時進行安裝與固定。
49 供熱管網強度試驗應在試驗段內的管道接口防腐、保溫施工及設備安裝前進行。
50 供熱管網強度試驗壓力為1.5倍設計壓力,且不得小于0.6MPa 。
51 當邊坡有失穩跡象時,應及時采取削坡、坡頂卸荷、坡腳壓載或其他有效措施。
52 對口焊接前,應重點檢驗坡口質量、對口間隙、錯邊量、縱焊縫位置等。
53 管道焊接采用焊接接口時,兩端管的環向焊縫處齊平,錯口的允許偏差應為0.2倍壁厚,內壁錯邊量不宜超過管壁厚度的10%,且不得大于2mm。
54 綜合管廊施工,天然氣管道應在獨立艙室內敷設。熱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質時應在獨立艙室內敷設。
55 HDPE膜鋪設工程中,焊縫檢測技術包括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和HDPE膜焊縫破壞性測試。
56 HDP膜焊縫非破壞性檢測主要有雙縫熱熔焊縫氣壓檢測法和單縫擠壓焊縫的真空及電火花檢測法。
57 交通導行應納入施工現場管理,交通導行應根據不同的施工階段設計交通導行方案,應占用一條車道還一條施工便道。
58 混凝土模板支撐工程:搭設高度8m及以上,或搭設跨度18m及以上,或施工總荷載(設計值)15kN/㎡及以上,或集中線荷載(設計值)20kN/m及以上需要進行專家論證。
59 風險等級評價方法可采用風險矩陣法、層次分析法、故障樹法、模糊綜合評估法、蒙特卡羅法、敏感性分析法、貝葉斯網絡方法、神經網絡分析法等。
60 因工程建設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應當持城市規劃部門批準簽發的文件和有關設計文件,到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力理審批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