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梁截面標注是否與模型一致。
3.框架梁配筋底筋與面筋的比值要求:根據《混凝土規范》第11.3.6.2條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頂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啊啊積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3。
4.箍筋最小直徑:根據《高規》第6.3.2.5條抗震設計時,梁端箍筋的加密區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符合表6.3.2-2的要求;當梁端縱向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應增大2mm。表6.3.2-2見《高規》。抗規6.3.3也有同樣的規定,3梁端箍筋加密區的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3采用,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
5.鋼筋的強度等級與satwe參數設置中的是否一致,尤其是箍筋。
6.當梁和支座同寬時,梁每排放置的根數計算時應減去支座縱筋兩側的直徑寬度。
6.梁跨數應結合配筋結果看是否調整。
7.對承受較大集中力的梁(如車庫頂板、二次轉換梁等),是否核算附加箍筋及吊筋。
7.梁箍筋加密區是否滿足計算結果,尤其是在雙次梁體系中。
8.懸挑梁表達是否有誤,頂筋是否放大。頂鋼筋一定通長。
9.通長筋的設置是否滿足抗規6.3.4:(通長筋盡量使用小直徑鋼筋)
1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長頂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級不應少于2ф14,且分別不應少于梁頂面、底面兩端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于2ф12。
2一、二、三級框架梁內貫通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直徑,對框架結構不應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縱向鋼筋所在位置圓形截面柱弦長的1/20;對其他結構類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縱向鋼筋所在位置圓形截面柱弦長的1/20。
10.梁四肢箍的時候鋼筋根數保證大于等于四根。
11.次梁變標高位置計算假定是否與實際相符;次梁變寬度位置計算假定與實際是否相符。
12、次梁與主梁垂直搭接的時候,注意錨固長度的確定;
13、一般次梁底比主梁底要低,當次梁底低于主梁底的時候,要做吊柱。
14、梁柱偏心超過1/4時,考慮水平加腋,尤其是高層。
15、混規9.2.6:梁的上部縱向構造鋼筋應符合下列要求:
當梁端按簡支計算但實際受到部分約束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于2根。
相關推薦:社保全國聯網對掛靠影響 注冊建造師審批權下放到省級
熱點關注:2015年成績查詢時間 合格標準 成績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