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械設備安裝一般程序
施工準備→設備開箱檢查→基礎測量放線→基礎檢查驗收→墊鐵設置→設備吊裝就位→設備安裝調整→設備固定與灌漿→零部件清洗與裝配→潤滑與設備加油→設備試運轉→工程驗收
二、機械設備安裝的一般要求
1.設備開箱檢查
機械設備開箱時,應由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共同參加,按下列項目進行檢查和記錄:
(1)箱號、箱數以及包裝情況;
(2)設備名稱、規格和型號,重要零部件需按質量標準進行檢查驗收;
(3)隨機技術文件(如使用說明書、合格證明書和裝箱清單等)及專用工具;
(4)有無缺損件,表面有無損壞和銹蝕;
(5)其他需要記錄的事項。
2.基礎檢查驗收
(1)設備基礎外觀質量檢查驗收
(2)設備基礎混凝土強度檢查驗收
1)基礎施工單位應提供設備基礎質量合格證明文件,安裝單位主要檢查基礎混凝土養護時間及混凝土強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2)若對設備基礎的強度有懷疑時,可請有檢測資質的工程檢測單位,對基礎的強度進行復測。
3)重要的設備基礎有預壓和沉降觀測要求時,應經預壓合格,并有預壓和沉降觀測的詳細記錄。
(3)設備基礎常見質量通病
1)基礎上平面標高超差。
2)預埋地腳螺栓的位置、標高超差。
3)預留地腳螺栓孔深度超差。
3.墊鐵的設置要求:
(1)每組墊鐵的面積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用規范》的規定;
(2)墊鐵與設備基礎之間的接觸良好;
(3)每個地腳螺栓旁邊至少應有一組墊鐵,并設置在靠近地腳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下方;
(4)相鄰兩組墊鐵間的距離,宜為500~1000mm;
(5)設備底座有接縫處的兩側各設置一組墊鐵。
(6)每組墊鐵的塊數不宜超過5塊,放置平墊鐵時,厚的宜放在下面,薄的宜放在中間,墊鐵的厚度不宜小于2mm。
(7)每組墊鐵應放置整齊平穩,并接觸良好。
(8)設備調平后,墊鐵端面應露出設備底面外緣,平墊鐵宜露出10 30mm,斜墊鐵宜露出10~50mm。墊鐵組伸入設備底座底面的長度應超過設備地腳螺栓的中心。
(9)除鑄鐵墊鐵外,設備調整完畢后各墊鐵相互間用定位焊焊牢。
4.設備固定與灌漿
(1)設備固定
對于解體設備應先將底座就位固定后,再進行上部設備部件的組裝。
(2)設備灌漿
設備灌漿分為一次灌漿和二次灌漿。一次灌漿是設備粗找正后,對地腳螺栓預留孔進行的灌漿。二次灌漿是設備精找正、地腳螺栓緊固、檢測項目合格后對設備底座和基礎間進行的灌漿。
5.零部件清洗與裝配
(1)螺紋連接件裝配
螺紋連接按其緊固要求。
有預緊力要求的螺紋聯接常用緊固方法:定力矩法、測量伸長法、液壓拉伸法、加熱伸長法。
(2)過盈配合件裝配
過盈配合件的裝配方法,一般采用壓入裝配、低溫冷裝配和加熱裝配法,而在安裝現場,主要采用加熱裝配法。
(3)對開式滑動軸承裝配
對開式滑動軸承的安裝過程,包括軸承的清洗、檢查、刮研、裝配、間隙調整和壓緊力的調整。
1)軸瓦的刮研
一般先刮下瓦,后刮上瓦;刮研應在設備精平后進行,刮研時應將軸上所有零件裝上,軸瓦與軸頸的接觸點數不低于規范的要求。
2)軸承的安裝
軸承的安裝包括軸瓦與軸承座和軸承蓋的安裝。安裝軸承座時,必須把軸瓦裝在軸承座上,再按軸瓦的中心進行調整,在同一傳動軸上的所有軸承的中心應在同一軸線上。
3)軸承間隙的檢測及調整
頂間隙:軸頸與軸瓦的頂間隙可用壓鉛法檢查,鉛絲直徑不宜大于頂間隙的3倍。
測間隙:軸頸與軸瓦的測間隙采用塞尺進行測量,單側間隙應為頂間隙1/2~1/3。
軸向間隙:對受軸向負荷的軸承還應檢查軸向間隙,檢查時,將軸推至極端位置,然后用塞尺或千分表測量。
6.潤滑與設備加油
(1)按潤滑劑加注方式,一般劃分為分散潤滑和集中潤滑。
(2)分散潤滑通常由人工方式加注潤滑劑,設備試運轉前對各潤滑點進行仔細檢査清洗,保證潤滑部位潔凈,潤滑劑選用按設計和用戶要求確定,加注量適當。
(3)集中潤滑通常由潤滑站、管路及附件組成潤滑系統,通過管道輸送定量的有壓力的潤滑劑到各潤滑點。
7.設備試運轉
設備試運轉按安裝后的調試、單體試運轉、無負荷聯動試運轉、負荷聯動試運轉四個步驟進行。
單體試運轉主要考核機械部分,設備單體試運轉的順序:先手動、后電動;先點動,后連續;先低速,后中高速。
無負荷聯動試運轉主要是考核電氣聯鎖。
備考二建離不開學習資料,除了歷年真題考點以外,233網校還整理提供了易錯易混考點、時間數字類考點總結等資料,后期還將針對不同備考階段上線不同的鎖分資料,如考前上線考前25頁紙等,各位考生可以在備考時期多多關注233網校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