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分析農村水利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闡述了農村水利化的涵義,提出當前推進農村水利現代化進程的主要任務和應遵循的原則,推進農村水利現代化的的措施和策略,條件,實現農村水利現代化戰略與策略。
一、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村水利現代化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我國農業與農村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糧食等農產品從長期供不應求,變為供需基本平衡,部分地區、部分品種供大于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農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田水利機械化施工、灌溉排水機械化作業的比例逐步提高;農業結構調整、有效農業、出口創匯農業對灌溉排水保證程度、精準程度,以及與水有關的環境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普及自來水保證飲水安全提到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議事日程。經濟全球化,農產品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競爭不僅表現在價格,更重要的是質量。灌溉排水要為農產品品質提供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理念,要求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理念要調整。所有這些都表明,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加快。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的農村水利必須適應變化了的客觀形勢要求,加快自已的現代化建設步伐。
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已具備把農村水利現代化提上議事日程,工業和城市可以反哺農業的條件,如農業增加值占GDP比例降到10%左右,上海只有2%,上海的人均GDP超過三千美元,城鄉二元結構在調整,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的比例降到10—20%。黨中央提出沿海發達地區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適應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具備實現的可能性。
二、農村水利現代化的涵義及評價指標
“現代”是個相對的歷史概念,是和“傳統”比較而言。現代化既是我們國家多少代人的夢想,毛主席、鄧小平等幾代領導集體提出的奮斗目標,又是我們國家從不發達到發達漫長的發展過程。傳統農村水利與很低的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施工建設、作業方式主要靠人力、畜力、手工勞動,勞動工具主要采用鋤頭、鐵鍬、手推車,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粘土、石灰、磚、塊石等,技術進步緩慢,管理十分粗放,缺乏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主要靠言傳身教的經驗型。許多地方現在所用的溝渠土方開挖方法、溝畦地面灌水方法與古代差別不大。
現代農村水利就是用現代的觀點、理念指導農村水利,用現代材料設備裝備農村水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村水利,用現代方法經營管理農村水利,使農業、農村有更強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條件不斷改善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促進土地產出率、水的利用率、水分生產效率、農村水利施工、灌排作業、灌排管理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水利現代化的核心是科學化,目標是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保障。
農村水利現代化是水利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作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農村水利要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保障,應適當超前。但同時,推進農村水利現代化,又需要一定的水利基礎和較發達的經濟社會作前提條件。現代化是個國際性的概念。盡管國外沒有非常清晰、具體的統一標準,但還是有客觀共識的。不是哪個人自己吹牛說現代化就現代化。全國東、中、西各地區都在為最終實現農村水利現代化而奮斗。但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工作任務重點。目前廣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圍繞著擴大灌排面積、提高灌排保證率、提高水利化水平開展工作,水利化是現階段的目標任務。不能把水利化等同于現代化,不能把解決農民溫飽的抗旱灌溉措施和基本生存條件的人畜飲水工程當作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哪些地方、什么時間可以提出加快農村水利現代化進程的奮斗目標,必須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水平相適應。否則,現代化就起不到振奮人心、凝聚力量、團結群眾齊心協力加快農村水利發展的作用。
為了推進現代化建立一套客觀、綜合、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明確方向、統一思路、找出差距,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對于如何從國家或較大地區尺度范圍衡量評價實現現代化的程度,國際上有一些權威的研究成果。我國一些學者、科研單位對中國的現代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什么是水利現代化、什么是農村水利現代化,國內外都還沒有得到公認的標準尺度,這是一個大家正在研究探討的課題。我認為,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的建立應當體現綜合、系統、宏觀等特點,把重點放在保障功能的發揮和最終效果上,而不應局限于某幾項工程或技術。具體來說,指標的設立,應有:抗御干旱洪澇自然災害的能力或減輕災害損失程度;各種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程度;建設施工與灌排作業灌排管理勞動生產率;水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社會化灌溉排水服務體系完善度;農村飲用水衛生安全和自來水普及程度;居民對農村與水有關的環境滿意程度;從業人員素質水平;是否有建立了良性發展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在一級指標下面,可以根據不同地區情況,設若干更直觀、更容易操作的二級指標。
有了指標,還要有量化標準,如灌排作業勞動生產率。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中小泵站是無人值守,自動監控的。上海郊區現在是3個人管一個泵站,作為現代化的第一階段目標,可以減少到一個人管一個泵站,再往后一個人管5個、10個或者更多的泵站,由中心控制室自動監測控制,這樣一個人就可以管幾千畝甚至上萬畝的灌排作業,再配合氣象預報、田間墑情、溝渠水位流量等信息采集和分析處理,灌排作業和管理勞動生產率就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
農村水利是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的事業,不同國家和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農村水利內容有很大區別。農村水利現代化的評價指標,應當充分包容不同類型地區特點,如干旱與豐水、山區與平原、水田與旱作物等。有一定的橫向可比性,同時應盡量反映現代化的共性特征和本質,便于及時準確地監測指導現代化進程。在我國南北、東西差異過大的情況下,監測、評價現代化實現程度主要是與根自己條件類似地區比,或自己跟自己的過去比。
這里要強調指出,“現代化”本身是一個宏觀、綜合的概念,是一個由經濟社會、人、資源、生態環境等許多方面組成的系統長期發展的結果。研究建立具有綜合性的農業等行業現代化評價指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大大小小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地區都建立自己的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就不一定妥當。建立一套評價指標,有利于跟蹤監測、評估現代化進程和實現程度,有助于領導機關科學決策、指導,但也可能產生束縛干部群眾手腳,影響創新能力發揮的負面作用。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只起測評、參考作用,并且主要供有關研究單位使用,千萬不要成為行政機關層層分解任務、簽訂目標責任狀、考核政績的指標任務。那樣的話,這項工作就走入誤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