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位布設一般為3-5孔,應根據混凝土面板尺寸、裂縫狀況以及灌漿機械等確定。灌漿孔大小應和灌注嘴大小一致,一般為5cm左右。灌漿順序從沉降量大的地方開始,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灌漿壓力的控制應視混凝土板的損壞及脫空情況具體確定。當漿液從接縫處或另一注漿孔冒出,就可認為完成該孔注漿,即停止注漿,迅速移至另一注孔繼續作業。壓力一般控制在1MPa-4MPa之間,并停留3min-5min,效果較好。
五、灌漿效果評定
灌漿后,應在7d齡期后,再次測量主點彎沉值和副點彎沉值。當主點或差異彎沉值均低于設計要求值時,可認為灌漿效果已經達到。成都試驗段灌漿前后彎沉資料見表2(單位:mm)。表2中灌漿前數值均大于控制指標,認為板底出現脫空,需灌漿處治。從檢測資料可看出,原混凝土面板通過灌漿提高了板底承載力。
灌漿處治舊水泥混凝土路面早中期破壞與“換板”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利用原路面板。其直接成本隨脫空情況及處治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介于10—30元/ m2左右。 “換板”翻修混凝土路面每m2成本一般需120—140元。與后者相|考試大|比,前者的直接成本明顯低。灌漿作為一種治理混凝土路面病害、及時可行的科學養護技術,具有成本低,見效快,操作簡便,對車輛行駛影響小,受自然因素影響小等優點。在公路施工和養護工程中,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