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接二連三地陷入“套保門”,虧損額動輒數十億,讓人看了心驚肉跳,也成為航空業界一道令人尷尬的“風景”。
對于航空公司來說,為了規避原油價格上漲的風險,適度地開展一些套期保值,以對沖現貨市場的價格漲跌,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參與套期保值要不得投機心態,一旦有投機的成分在里面,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
雖然也在燃油套期保值上虧了錢,但上航在參與燃油套期保值方面的兩點做法還是值得一提的:一是套期保值量只占到其全年耗油量的4%,占比較小;二是公司通過國內銀行開展相關業務,銀行的投資專家多過航空公司的投資專家,也更加專業,可更好地控制風險。這看似不起眼的兩點,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上航的風險控制能力。據了解,東航去年的燃油套期保值量為其全年耗油量的35.9%,而國航去年11月時的燃油套期保值量已占其全年耗油量的50%。正因如此,東航、國航的燃油套期保值浮虧數額才如此驚人。
此外,東航和國航的套保操作手法都是向上買入看漲期權,向下賣出看跌期權。中期期貨分析師劉河認為,這已經構成了投機行為。因為在向下賣出看跌期權時,公司獲得的收益是有限的,但公司潛在的虧損是無限的,這在期貨行業被稱之為“過后殺死你”,風險不言而喻。
油價還在下跌,航空公司的燃油套期保值損失還在加大。相信各相關公司會吃一塹、長一智,從中汲取教訓,小心投資、專業運作,不要讓昨天的教訓繼續成就明天的失敗。
考試大貼士:本文系轉載自網絡媒體,考試大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對此信息不持任何意見。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