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
?。?)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即“治外法權”,是指凡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管轄,只由該國的領事或設在中國的司法機構依其本國法律裁判。
(2)確立時間:《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稅則》(1843年7月22日,香港)、《虎門條約》以及其他條約的擴充。
(3)具體內容:
?、僦袊伺c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間的訴訟:依被告原則。
②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訴訟:由所屬國審理。
?、鄄煌瑖业膬S民之間的訴訟:適用被告主義原則。
?、芟碛蓄I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與非享有領事裁判權國家的僑民之間的爭訟:前者是被告則適用于被告主義原則,后者是被告,則由中國法院管轄。
?。?)審理機構:
?、僖粚徲稍谌A領事法院或法庭審理。
②二審上訴案件由各國建立的上訴法院審理。
③終審案件由本國最高審判機關受理。
?。?)后果: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觀審制度
觀審制度是強行干預中國審判的制度:即外國人是原告的案件,其所屬國領事官員也有權前往觀審,如認為審判。判決有不妥之處,可以提出新證據等。這種制度是原有領事裁判權擴充。
3.會審公廨
1864年清廷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關。按照1868年《上海洋涇濱設官會審章程》的規定會審公廨名義上中國官府派駐租借的基層法庭,但凡涉及外國人案件,必須有領事官員參加會審;凡中國人內與外國人訴訟案,由本國領事裁判或陪審,甚至租界內純屬中國人之間的訴訟也由外國領事審判并操縱判決。這是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擴充和延伸。
【真題1】1903年5月1日,在上海英租界發行的《蘇報》刊載鄒容的《革命軍》自序和章炳麟的《客帝篇》,公開倡導革命,排斥滿人。5月14日,《蘇報》又指出:《革命軍》宗旨專在驅除滿族,光復中國。清廷諭令兩江總督照會租界當局嚴加查辦,于6月底逮捕章炳麟,不久,鄒容自動投案。由讞員孫建臣、上海知縣汪瑤庭、英國副領事三人組成的審判庭對鄒容等人進行審理,最后判處章炳麟徒刑三年,鄒容徒刑兩年。對這一案件的說法,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09-1-15)
A.這表明清廷實行公開審判原則
B.這表明外國人在租界內對中國司法裁判權的直接干涉
C.這表明外國人在租界內的領事裁判權受到了限制
D.這表明清廷變法修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答案】B
【真題2】中國法制近代化經歷了曲折的漸進過程,貫穿著西方法律精神與中國法律傳統的交匯與碰撞。關于中國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點,下列哪一選項是不正確的?(10-1-14)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陳“奏進民律前三編草案折”,認為民律修訂仍然沒有超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為中國第一部近代意義的專門刑法典,在吸納近代資產階級罪刑法定等原則的同時,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條款
C.1910年頒行的《法院編制法》規定,國家司法審判實行四級三審制
D.1947年頒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所列各項民主自由權利比以往任何憲法性文件都充分
【答案】B
同類試題:刑法習題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試題 國際私法習題 經濟法練習題 國際法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