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是2019年世界社會工作日,今年的主題聚焦于人們彼此之間的基本關系,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未來之間的社會關系。民政部為今年中國社會工作日制定的宣傳主題是“追夢新征程,社工在行動”。這個主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反映出中國的社會工作者在新時代的追求與抱負。
作為一種以“助人自助”為特征的新興職業,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社會認可度還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知道社會工作這個職業。在社會公眾的慣常認識中,往往將社會工作者等同于志愿者,認為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人都是滿懷著自愿助人的理念默默地付出,不追求任何回報。其實,這是對社會工作職業的嚴重誤讀,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從事這種職業過上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
前兩天,在一家媒體上讀到一篇報道,從標題上看說的是社會工作者如何為社區提供服務的,讀起來很感人,可惜說的根本不是社會工作。比如,該篇報道中說協調物業解決路燈不亮的問題;再如,檢查衛生情況,協調物業公司加大保潔力度。這些事情大多不屬于社會工作的職業范圍,是社區工作者該干的事情啊。果然,該篇報道中出現了這樣的句子:“社區的每位工作人員熟悉掌握社區的各項事務,每個人都是全科社工。”原來通篇說的都是社區工作人員,跟真正的社會工作者毫不相干。
社區工作者不等于社會工作者,因為社會工作者具有鮮明的職業特征,包括通過考試取得社會工作者資格、在特定的專業崗位或社會服務機構就業,等等。更重要的是,社會工作者有自己特定的服務對象,即陷入困境的群體或家庭,還有自己的專業方法。我們一定要弄清楚社會工作者的特定含義,切不可將在“公益崗位”就業的社區工作者混同于社會工作者。在石家莊市的很多社區都可以看到社會工作者的身影,但他們的數量遠遠小于社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