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點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有所把握。社會政策體系重點關注社會保障政策。歷年考試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知識點主要是法規的種類、制定主體等。
1、( )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出推進社會領域的制度創新,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從“社會管理”變成“社會治理”的表達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A. 十八屆三中全會
B. 十八屆四中全會
C. 十九屆三中全會
D. 十九屆四中全會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是( )。
A.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B.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C.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D.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AB選項錯誤,“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有提及;
C選項錯誤,“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有提及。故ABC錯誤。
3、關于社會政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社會政策對象是指具體實施社會政策的組織
B.特惠型社會政策無需復雜的對象甄別程序
C.普惠型社會政策易于避免“貧困烙印”問題
D.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政策的普遍性特點呈加強趨勢
A選項錯誤,社會政策的對象是指各項社會政策所針對的民眾,即社會政策范圍中各類社會福利項目的受益人和各項社會服務的接受者。
B選項錯誤,特惠型(又稱選擇型)社會政策則是指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會服務。
D選項錯誤,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政策的普惠型特點弱化,特惠型特點上升,近10年來,我國社會政策的普惠型特點又再次上升。
4、某市在制定社會治理發展規劃時收集到多方面建議。下列建議,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有( )。
A.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
B.進一步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C.加強村級組織的責任負擔并向其放權賦能
D.強化縣(區)鄉(街)社會治理,弱化市域社會治理
E.更好地發揮群團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B選項正確,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E選項正確,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C選項錯誤,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
D選項錯誤,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