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設計情境,導入新課
由本節教材開頭提供的“問題探討”中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作為情境引入,結合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的雙螺旋結構特點,設置問題:
(1)DNA有幾條鏈組成?
(2)DNA像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
(3)DNA組成單位是什么?
(4)想像一下,DNA的復制,怎樣使一個DNA變為兩個,而且它的遺傳物質不改變,那么遵循什么原理?要從一個復制變為兩個,DNA的雙鏈打開嗎?需要加入新的堿基嗎?
(5)如果我們把原來DNA兩條鏈作為母鏈,用15N標記,那么新鏈還是15N嗎?
借此引入新課,接下來學習實驗。
(二)師生合作,講授新課
DNA分子的復制方式——半保留復制
學生自主閱讀實驗,了解探索DNA復制方式的實驗。
結合課本圖示,組織學生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實驗共分幾步?
(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用15N進行標記?
(3)實驗中的半保留復制如何體現?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注意巡視答疑。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講解流程并回答問題,教師予以總結。
(三)圖文結合,鞏固提升
由學生合作,繪制“證明DNA進行半保留復制”實驗的流程圖。
習題練習。
(四)作業拓展
由學生進行總結,談一談同位素標記法在生物科學中的應用。之后布置作業,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一個實驗,題材材料任選,下節課交流談論。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DNA分子復制需要哪些條件?
【參考答案】
DNA分子復制需要四個基本條件:
原料: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A、T、C、G)模版:DNA的兩條母鏈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能量:ATP
2.針對本節課,你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什么?
【參考答案】
根據我對本節課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入階段從學生熟知DNA分子結構入手,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教學法:教師與學生合作交流,完成對DNA復制的過程的理解,繪制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模型圖,有助于對復雜抽象的復制過程的理解。
考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