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0~18歲在兒童心理學中是指廣義的兒童。
2.B.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兒童的心理特點表現出差異,這是說明可變性。
3.D.林傳鼎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新生兒已有兩種完全可以分辨得清愉快與不愉快,而不是其他。
4.C.幼兒初期是指3~4歲的兒童。
5.c.3~6歲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開始時期。
6.A.聽故事是一個言語理解的過程。
7.D.幼兒與幾十年以前的幼兒的某些心理年齡特點基本相同,這說明的是穩定性。
8.D.兒童心理發展常出現對成人的反抗行為,說明兒童處于危機期。
9.c.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動范圍內所維持的時間長短。完整地聽完了老師講的故事說明有穩定性。
10.B.人類短時記憶的廣度是7±2個信息單位。
11.A.這是小女孩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想像。
12.c.給娃娃穿衣、喂奶都是直觀的,沒有間接性。
13.A.“前讀寫”階段主要完成的任務是培養興趣。
14.D.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形成主要依靠的是情緒氣氛的影響。
15.D.有差別的微笑出現標志著幼兒最初的社會性發生。
16.A.男女雙性化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17.D.這一實驗說明了成熟的重要性。
18.c.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主要表現在語言發展和感知覺方面。
19.c.皮亞杰認為2~7歲兒童的思維處于前運算階段。
20.B.這一觀點并沒有說明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只是說明了這兩因素對發展有作用。
二、填空題
1.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2.模仿模仿
3.感覺的對比先后對比同時對比
4.言語
5.偶發記憶
6.無意想像有意想像再造想像創造想像
7.無有
8.依戀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
9.遺傳定律復演說成熟勢力說
三、名詞解釋
1.工作記憶:是指在短時記憶過程中,把新輸入的信息和記憶中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的記憶。在幼兒期隨年齡的增長,工作記憶的能力越來越高。
2.表象:指過去感知而當前沒有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在頭腦中出現。根據加工創造的程度,表象可分為記憶表象和想像表象,也可分為具體表象和符號表象。
3.創造想像:是根據自己的創見,獨立地構造新形象的過程,具有首創性、獨立性、新穎性等特點。
4.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緒體驗。這是由是否滿足認識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高級情感。
5.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慣常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點包括對現實穩定的態度、慣常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