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B
【解析】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物質前提,但是對人的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這種可能性必須在一定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才能變成現實,“狼孩”的故事也就證明了這一點。
2.【答案】C
【解析】環境是人發展的現實基礎,人的發展受后天環境的制約,遺傳素質僅僅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性,沒有一定的環境,這種可能性不會轉變成為現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逢生麻中,不扶而直”“孟母三遷”的故事,都說明了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很大,是人的發展的現實基礎。
3.【答案】D
【解析】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人的發展不平衡性告訴我們,人的不同素質都有其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錯過了關鍵期,教育往往會事倍功半。
4.【答案】A
【解析】人發展具有順序性,而且這種順序性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人的發展,不能“陵節而施”。
5.【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就是指根據每個個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為每個個體在遺傳、環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教育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和積極因素,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6.【答案】C
【解析】人的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教育者應該做到相互銜接;人的發展的順序性要求教育者應該做到循序漸進;人的發展的互補性要求教育者應該做到長善救失;教學相長是《學記》里面提出的教學原則。
7.【答案】A
【解析】參照本章真題再現第四道選擇題。
8.【答案】B
【解析】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AB
【解析】略
12.【答案】D
【解析】略
13.【答案】ABCD
【解析】略
14.【答案】ABD
【解析】略
15.【答案】體質的增強
16.【答案】外鑠
17.【答案】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18.【答案】循序漸進
19.【答案】遺傳素質
20.【答案】生理前提和物質基礎
21.【答案】溫暖理解型
22.【答案】內發論
23.【答案】遺傳素質
24.【答案】錯誤。這一說法說明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環境是人發展的現實基礎,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對象、手段、資源、機遇等,人是在與環境的相互發展作用中得到發展的。
25.【答案】錯誤。因為學校教育本身存在著脫離社會生活和兒童發展的可能性,所以這種作用并非一定是積極的。
26.【答案】正確。因為人的發展具有不均衡性,在人的素質發展的關鍵期內實施相應的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時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27.【答案】錯誤。(1)教育必須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2)必須正確處理內因和外因的關系;(3)必須正確處理教育與遺傳、環境的關系。
28.【答案】錯誤。(1)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認為人的發展是由教育決定的,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沒有遺傳為之提供生理基礎,沒有環境的配合,沒有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育發揮主導促進作用是不可能的。
29.【答案】錯誤。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特征決定了教育必須因材施教。或者人的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決定了教育必須區別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并且考慮年齡階段的銜接性。
30.【答案】錯誤。人的發展個別差異性決定了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31.【答案】詳見本章核心題型歸納。
32.【答案】(1)人身心發展的順序性;(2)人發展的階段性;(3)人發展的不平衡性;(4)人發展的互補性;(5)人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33.【答案】(1)環境決定論者夸大環境的影響,把環境的影響絕對化;(2)環境雖對兒童發展起重要作用,但不能決定兒童的發展;(3)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兒童具有主觀能動性,對環境影響能夠認識、選擇和改變。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