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D 2.D 3.B 4.B 5.D 6.C 7.C 8.B 9.D 10.C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1.社會文化研究12.關鍵期13.元認知體驗14.基本結構15.觀察
16.問題解決17、.結果知識18.相對功利階段19.效能期待20.同理心(或移情)
三、判斷說明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21.錯誤:最早為具體運算階段。
22.錯誤:組織策略
23.錯誤:創造性與智力沒有直接線性關系。
24.正確:測驗有效度會有信度,但有信度未必有效度。
25.正確:非正式群體指那些以個人之間共同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友誼為基礎而結成的群體。其凝聚力大于正式群體。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6.答:(1)溝通雙方都有各自的動機、目的和立場,并預想結果;(2)人際溝通同時借助言語和非言語兩類符號;(3)人際溝通是一種報考系統,刺激和反應互為因果;(4)溝通的雙方應有統一的或近似的編碼系統和譯碼系統.
27.答:(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輔導.
28.答:主觀題是要求學生自己組織材料,并采用合適的方式陳述出來。教師在評分時要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判斷,給出不同的分值,不僅僅依據其答案的正確與否給滿分或零分。包括(1)論文題和(2)問題解決題兩種。
優點:可以考察高級思維技能,用于對組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的測查。
缺點:不易公正評分,費時、費錢,主觀性大。
29.答:(1)必須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用于復述。
(2)每次給學生呈現的信息不能過多,不能超出工作記憶的負荷。
(3)教授學生記憶策略來更好地組織信息,
(4)形成適當的程序性知識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的問題。
(5)鼓勵學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識,有助于提升工作記憶效能。
30.答: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道德是指由社會輿論力量和個人內在信念系統支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分)
品德與道德的區別:
(1)品德與道德所屬的范疇不同: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
(2)品德與道德所反映的內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內容比品德反映的內容廣闊得多。
(3)品德與道德產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產生是社會需要。品德的產生是個體需要。(2分)
品德與道德的聯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體化
(2)社會道德風氣影響著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3)個體的品德對社會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2分)
總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1.答:(一)認知方式差異:場依存場獨立;沖動型沉思型;輻合型發散型;立法型執法型司法型;(3分)(二)智力差異:智力水平;智力類型;智力表現早晚;性別差異(3分)
(三)教育含義:a 認知方式沒有好壞之分(1分)b 利用與學習者認知方式相一致的教學策略;根據認知方式設計教學對策(1分)c教學不僅適應智力差異,而且要促進智力發展。(1分)
32.答:麥克里蘭認為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阿特金森的研究表明成就動機由兩種有相反傾向的部分組成,一種稱之為力求成功,即人們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另一種稱之為避免失敗,即人們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據此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人:(1)避免失敗者:選擇較為容易的任務容易完成的任務。(2)力求成功者:喜歡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教育應用:對力求成功者,教師應通過給予他們更多新穎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創設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等方式來激發其學習動機。
對于避免失敗者,則應安排競爭少或競爭性不強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則要及時表揚給予強化,評定分數時要求應盡量放寬,還應避免當眾指責或批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