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說人的心理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
答:人的心理的產生既依賴于客觀的條件,又依賴于主觀的條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主客觀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客觀條件是從心理反映的內容來講,如果沒有客觀現實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腦,腦本身是不會產生心理的;主觀條件是從心理反映形式來講,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但反映總是由一定的人進行的。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經形成的主觀世界,包括人的態度、觀點、知識、經驗和心理狀態等的不同,他們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其反映也會不盡相同。所以,歸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觀條件對立統一的產物。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
2.感覺的一般規律有哪些?
答:心理學上,把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稱為感受性,它是以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所謂感覺閾限是指能引起感覺的持續一定時間的最小刺激。人的每一種感覺的感受性和感覺閾限,都有兩種形式即絕對感受性和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和差別感覺閾限。
絕對感受性是指感覺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絕對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這兩者在數值上成反比關系。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某種因素的作用,感受性會出現暫時提高或降低的現象,稱為感受性的變化。感受性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感覺適應。指同一感受器受同一刺激的持續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說的就是嗅覺的適應。其他的,還有視覺的適應。
(2)感覺對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有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3)感覺的相互作用。指幾種不同的感覺發生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如牙痛會因為強烈的噪音而更加厲害,用涼水擦臉會提高視覺的感受性等。
3.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種類有哪些?
答: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想象的種類:
(1)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照想象時有無目的性和自覺性,可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無意想象。沒有預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響下不由自主地進行的想象,叫無意想象。無意想象是最簡單、最初級形式的想象。
②有意想象。人根據一定的目的自覺地進行的想象,叫有意想象。人在實踐活動中,為完成某項活動任務所進行的想象都是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按照想象內容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程度不同,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樣、圖紙、符號的描繪,在頭腦中再造出與其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叫再造想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想象活動,大部分都是再造想象。
②創造想象。根據已有形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創造想象。創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創性、獨立性和新穎性等特點。它比再造想象困難、復雜。
(3)幻想
幻想是一種與個人生活愿望相聯系的,并指向于未來的想象。
幻想和創造想象一樣,也是一種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但它與一般創造想象又有一定的區別。幻想總是體現著個人的愿望。
幻想可分為積極幻想和消極幻想。積極的幻想是理想,消極的幻想是空想。
4.影響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學習材料(如刺激)、學習中的環境線索、學習結果(如反應)、學習過程、學習目標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態度、情感等方面的。
(2)原有認知結構
首先,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
其次,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次,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這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的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復經驗,它將支配個體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后繼的同類問題,正因如此,定勢在遷移過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的正遷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為負遷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為阻礙遷移產生的潛在的心理背景。
除前面所涉及到的影響遷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5.小學兒童需要的發展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1)小學兒童活動需要的發展
小學兒童的活動需要包括對游戲活動的需要和對運動活動的需要。
小學兒童對游戲和運動的強烈需要,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固有特點,他們都處在長身體時期,肌肉和骨骼都在日益增長,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兒童接近于青春期,身體的發育進入第二次加速期(第一次生長的加速期在嬰兒期),活動對于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和身體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2)小學兒童認識需要的發展
認識需要是小學兒童的主導需要,表現在他們對學校生活的向往、熱愛和對學習任務的重視和完成等日常行為中。學生是—個特定的社會角色,具有一定的責任和要求。因此,兒童一入學,便在社會(包括家庭、學校)的要求下,產生掌握讀、寫、算、畫、唱等技能和獲取新知識的主導需要。
(3)小學兒童交往需要的發展
兒童入學之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師和同學兩個方面發展。小學兒童與教師交往需要的發展,是嬰幼兒期與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續。
(4)小學兒童成就需要的發展
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具體表現,是一種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盡好盡快地解決某一難題的需要。兒童在學校的學習成績乃至今后工作成就,不僅有賴于他們的能力,而且有賴于他們的成就需要。小學生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現在學業成就范圍內。研究表明,小學兒童入學的最初幾年對于成就需要的發展尤為重要。
四、論述題
一個人被蛇咬過,以后在走夜路時,看到路邊的草繩,就毛骨悚然,不敢前進。請分析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現象。
答:這是一種條件反射現象。條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無條件反射與某種無關刺激多次結合后形成的反射。因為一次被蛇咬了,產生了很深的映象,“蛇”對人便產生了條件刺激,乃至像“蛇”樣的東西如“草繩”等之類,也會誤認為是“蛇”,引起條件反射,產生毛骨悚然的反映。
歷年真題: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
考前多做試題:2014教師資格考試題庫,沖刺必做!!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