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兒的言語與幼兒的活動
(一)活動中兒童言語的特點分析
早在20世紀20年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就對兒童的言語作了詳盡研究。他著重研究了2~7歲兒童的言語,并將其歸為兩大類:
1.自我中心言語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動作和觀點上的現象。在言語方面表現為講話時不考慮自己在同誰講話,也不在乎對方是否在聽自己講話,或是自言自語,或是由于和一個偶然在身邊的人共同活動感到愉快而說話。
2.社會化言語
社會化言語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適應性告知;批評和嘲笑;命令、請求(祈使)和威脅;問題與回答。社會化言語是兒童在與周圍人群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
(二)幼兒言語發展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教育措施
1.音準差
由于受生理成熟程度的影響,幼兒初期,孩子不能正確掌握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出現發音困難。除受生理成熟水平的影響以外,發音還受環境和教育影響。
2.不能掌握言語表情技巧
要完整、連貫、清晰、準確地表述,除了要正確運用語言的基本成分外,還要掌握有表情的說話技巧,而幼兒則掌握得不好,表現在:
(1)語氣的掌握
由于生理和經驗等方面的因素,幼兒不會正確使用語言表情技巧。教師可以通過語音教學,讓幼兒朗誦詩歌,復述故事,來幫助幼兒掌握這些技巧,對有些不良習慣,要及時取得家長的配合,給予堅決糾正。
(2)幼兒口吃及其心理因素
口吃是語言的節律障礙、說話中不正確的停頓和重復的表現。幼兒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現的年齡以2~4歲為多。2~3歲,一般是口吃開始發生的年齡,3—4歲是口吃的常見期。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說話時過于急躁、激動、緊張。另一種原因,可能是來自模仿。解除緊張是矯正口吃的重要方法。
(三)在實踐中提高幼兒的言語能力
幼兒的言語能力是在社會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因此,要重視在實踐中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除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發展幼兒言語能力外,還需要創設相應的語言環境,將言語活動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關注到幼兒的個別差異。
(四)幼兒口語的培養
1.激發幼兒言語交往的需要
幼兒本身言語交往的需要,對其言語發展非常重要。為兒童創造言語交往的條件包括以下方面:親子之間的言語交往;同伴之間的言語交往;師生間的言語交往。
2.講究教法
兒童學習語言的兩條途徑:一是模仿;二是強化。模仿有即時模仿和延遲模仿兩種,要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提供正確榜樣;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強化原則多用于指導孩子學習說話、練習說話和糾正不良的說話習慣。
3.鼓勵言語創造性
兒童學習、使用語言中的創造性不可低估。在言語活動中,把主動性和積極性,模仿和創造性相結合,根據兒童自己的經驗去創造。
4.培養“前讀寫”興趣
幼兒期在書面語言方面處于準備期。在為讀寫做準備中,應以培養前讀寫興趣為重點,對讀寫要求不要過于嚴格,多鼓勵幼兒,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肯定他們的學習態度和成績。
輔導資料: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