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共3道大題,每道大題14分)
30.材料:
某高級中學時有學生輟學,學校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但效果不佳。剛參加工作的彭老師第一次擔任班主任,自然對學生中途輟學不敢大意。一發現有輟學想法的學生,他就想方設法挽留,如找各科老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等,即便如此,依然還有中途輟學的學生,彭老師感到很惋惜。
有一天,有二十年教齡的趙老師建議彭老師把輟學學生的聯系電話記下來,彭老師想:我們做了這么多工作都沒能讓他們回心轉意,他們被學后就不再是我們的學生了,還記電話號碼有
什么用呢?但出于對趙老師的尊重,彭老師還是把輟學學生的電話號碼隨手記在了班主任工作日志上,臨近期末趙老師問:"彭老師,跟輟學學生聯系了沒有?"
彭老師回答:”沒有"
趙老師說:“試著和他們聯系一下,了解一下情況。"
彭老師找出電話號碼一一打過去,有的學生已經聯系不上,有的學生感到驚訝。有的學生接到電話時哭了:“老師,我一離開學校就后悔了,一直沒有勇氣再回到學校。您還掛念著我,其實我一直在等您的電話。”
在彭老師的鼓勵下,陸續有學生返回了校園,這讓彭老師想了許多,他在班主任工作日志上分析了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是無效的,并寫道:班主任工作的細節,就是看似多余的那部分付出。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材料中,彭老師在教學前期對待輟學學生處理態度比較消極,但后期堅持給輟學學生打電話,降低了輟學率,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教師應注重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關鍵因素。材料中,老師經過反思改變了對待輟學學生的方式,并開始寫教師反思日記,做到了自我反思,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3)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教師應加強合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面對學生外,還要與其他教師發生聯系。材料中,老師聽取趙老師對待輟學學生處理方式的意見,做到了團結合作。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遵循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科學定位教師角色,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31、材料:
初一時,曉斌經常逃課去網吧,還學會了抽煙,在學校,為了顯示自己的“厲害”,他經常欺負其他同學,不遵守班級紀律,同學們對他避而遠之,班主任說他“無藥可救”,曉斌反駁說:“對啊,我沒人管沒人問的!我就是無藥可救!不要你管!”
初二時,班主任換成了李老師,李老師一開學就認真了解班級每個同學的情況,給每個同學建立成長檔案,通過跟班級同學和其他老師的交流,他發現曉斌“變壞”是從他父母離婚后開始的,李老師還發現,曉斌雖然有些壞毛病,但也有一些特長,比如他籃球打得好,曾經帶領班級籃球隊參加比賽獲過獎,還喜歡做航模,李老師耐心與曉斌進行溝通,讓曉斌擔任籃球隊隊長并領頭組建航模社團。在班級里,李老師安排學習委員做他的同桌,在學習上給他提供幫助。隨后,李老師主動聯系曉斌的父母,反映曉斌的情況,希望他們給予曉斌更多關愛。在李老師耐心地幫助和引導下,曉斌逐漸轉變了態度,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李老師的教育行為。
李老師的行為踐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值得我們學習。
(1)愛國守法。要求教師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材料中陳老師盡職盡責地關心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2)愛崗敬業。要求教師勤懇敬業,對工作高度負責。材料中李老師一開學就認真了解班級每個同學情況,給每個同學建立成長檔案,體現了李老師的愛崗敬業。
(3)關愛學生。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做學生良師益友。材料中,李老師通過與同學和其他老師交流來了解小斌的變化,體現了關愛學生。
(4)教書育人。要求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材料中,面對小斌的不足之處,李老師耐心與他溝通,讓他擔任籃球隊隊長,并領頭組建航模社團,體現了教書育人。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老師,應該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做到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2.閱讀理解
涵泳古詩不只是獲取知識,而更多指向詩之情思的感悟、覺悟和體悟,這是與詩人心靈深切溝通的橋梁。因此,多一次吟誦,便多一重體驗。于是,吟誦的數量和質量便成為衡量讀者之情與詩人之情融合程度的重要尺度。
吟誦之"吟” , 是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的讀,”誦”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的讀。“吟”之長調,”誦” 之節奏,皆由古典詩文言語節律而來,運用”依字行腔””依義行調” ”平長仄短”"入短韻長" 等規則,讀者將詩歌平、仄、韻轉化為吟誦腔調旋律,繼而形成樂音。
音樂的音調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 -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等-在邏輯結構上驚人地一致。 神經認知語言學認為,這種相同或相似的結構,更能有效進行神經元或微柱體之間在鄰近原則基礎上的神經聯結。所以,來自詩文語言的吟誦腔調旋律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情感,吟誦像唱歌似的反復詠唱,可以使負責發音的布洛卡區與負責聽覺理解的韋尼克區之間的聯結得以不斷調整、確認和加強,詩歌情感由此在不斷的涵泳中,深切地浸染讀者,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這是-般詩歌朗讀所達不到的。 對同一人朗讀和吟誦五言律詩的比較研究顯示,
朗讀多按“意義節奏”,而吟誦均以”韻律節奏”,吟誦對節奏、韻律句、韻腳句、平聲字、仄聲字音步等的處理,在凸顯古典詩歌音韻獨特性的同時,更能超越-般思想內容的理解而具有較強的激情作用--直接打動人心
朱熹要求吟誦,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要多誦遍數, 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唐文治更是主張”三十遍讀文法”:前十遍找“線索” ,十遍求”命意”,十遍得”神氣"。古詩吟誦為何強調一定遍數?遍數對詩歌情感與人之性情之間相互轉化有何作用?
詩歌吟誦發出的聲音是糅合詩歌情感的樂音。這種樂音與人的情感心理密切相關。對此,有學者從音樂心理學的角度指出,音調模塊、情感基調與人的聯覺心理是對應的。比如,頻率高的聲音讓人感覺明亮、興奮、靈巧,反之則讓人感覺暗淡、抑制、遲鈍。讀者對聲音的不同理解,會為之賦予一定的情感態度,這種聲音被認為是神經認知科學中的“情感聲音”。研究者認為,對情感語音加工主要經過三個階段:情感顯著性感知、相關語義處理及情感識別。這就是說,在不同階段加工"情感語音”信息是不一樣的。這樣看來,十遍找“線索”、十遍求”命意”、十遍得"神氣”是具有神經認知學理據的。再者,作為語言認知的詩歌吟誦,從神經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認知也要經歷初始階段(神經沖動尋找通路).加強階段(相似或相同信息刺激而導致相同的神經通路得到進一步使用)和穩定階段(同一神經通路反復使用,神經沖動自動進入神經通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研究還得出”了情感語音加工時間進程:在0-150ms 期間,是對情感早期感覺加工;在150-250ms期間,是對情感韻律的編碼;在250-550ms期間,則是對情感語義的加工。這表明,通過吟誦來融合詩我情感,需要一個反復熔鑄的歷程,并且在此過程中,各階段對不同信息(如情感感覺、情感語義、情感韻律)的加工還需要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因為人腦對熟悉的情感語音更具敏感性。在以詩情熔鑄人情的過程中,吟誦的遍數及其不同指向的訓練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促進詩情與人性之間的相互運轉,從而達到凈化心靈和熔鑄品性的目的。
(摘編自李季《把握古典詩歌吟誦的神經科學機制》)
問題:
(1)朗讀古典詩歌與吟誦古典詩歌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4 分)
(2)古人為何要強調詩歌的反復吟誦?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10 分)
(1)朗讀多按“意義節奏”,而吟誦均以”韻律節奏”,吟誦對節奏、韻律句、韻腳句、平聲字、仄聲字音步等的處理,在凸顯古典詩歌音韻獨特性的同時,更能超越一般思想內容的理解而具有較強的激情作用,直接打動人心;吟誦腔調旋律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情感,這是朗讀所達不到的。
(2)首先,吟誦可以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吟誦像唱歌似的反復詠唱,可以使負責發音的布洛卡區與負責聽覺理解的韋尼克區之間的聯結得以不斷調整、確認和加強,詩歌情感由此在不斷的涵泳中,深切地浸染讀者,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其次,因為人腦對熟悉的情感語音更具敏感性,各階段對不同信息的加工還需要達到一定熟練程度。需要通過吟誦來融合詩我情感,需要一個反復熔鑄的歷程;
最后,在以詩情熔鑄人情的過程中,吟誦的遍數及其不同指向的訓練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促進詩情與人性之間的相互運轉,從而達到凈化心靈和熔鑄品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