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能炒的是菜。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人吃不了的。而對于我們學藥的人來說,能炒的不只有菜,還有中藥,能單炒,也能加"佐料"炒。炒菜用到的配料炒中藥同樣適用。感謝我們先輩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及行動力,讓我們能享受到現代這些智慧結晶。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做法多樣的中藥。
一、炒法
沒錯!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做菜三步驟,洗凈、切塊、上鍋炒。不過有區別的是菜不能炒糊,而有些中藥專門需要“炒糊”以達到特殊作用。還有加干燥輔料炒的,同樣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不同的中藥有不同的炒制方法,千萬別弄混哦!另外還要記住一句話“逢子必炒”。
炒法 | 常用中藥 |
炒黃(增效,減毒,緩和藥性) | 牛蒡子、芥子、萊菔子、蒼耳子、王不留行 |
炒焦(增效,減少刺激性) | 山楂、梔子 |
炒炭(增效,增加止血止瀉作用) | 大薊、蒲黃、荊芥、槐花、側伯葉 |
麩炒(增效,緩和藥性,矯臭) | 枳殼、蒼術、白術、山藥、芡實、枳實、薏苡仁、僵蠶 |
米炒(增效,減毒,矯味) | 斑蝥、黨參、紅娘子、昆蟲類 |
土炒(增補脾止瀉效用) | 白術、山藥 |
砂炒(增效,減毒,矯味) | 狗脊、穿山甲、馬錢子、骨碎補、鱉甲、雞內金、臍帶 |
滑石粉炒(使質酥,減毒,矯味) | 水蛭、黃狗腎、刺猬皮 |
蛤粉炒(使質酥,降膩,矯味) | 阿膠,鹿角膠 |
二、炙法
這里和上面的不一樣,這里加的都是液體輔料拌炒,稱作“炙法”。
炙法 | 常用中藥 |
酒炙(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增效,矯臭) | 大黃、黃連、當歸、蘄蛇、白芍、丹參、川芎 |
醋炙(減毒,增強活血止痛,矯臭矯味) | 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 |
鹽炙(增效,緩和藥性,增強滋陰降火) | 杜仲、黃柏、澤瀉、車前子 |
姜炙(增強和胃止嘔,緩和副作用) | 厚樸、竹茹 |
蜜炙(增強潤肺止咳、補脾益氣,緩和藥性) | 黃芪、甘草、枇杷葉、麻黃 |
油炙(增效,利于粉碎) | 淫羊藿、蛤蚧、三七 |
三、鍛法
簡單來講就是用火燒,或者加輔料燒。
鍛法 | 常用中藥 |
明煅(使質酥,除結晶水,增效) | 白礬、石決明、石膏 |
煅淬(使質酥,減毒,增效,去雜質) | 赭石、自然銅、爐甘石 |
扣鍋煅(產生或增強止血作用,減毒) | 血余炭、干漆 |
四、蒸、煮、燀法(水火共制法)
上鍋蒸,加水煮,燀(讀音:chan,第三聲)類似于蔬菜焯水的做法,置沸水中短時間浸煮在撈出。
炮制方法 | 常用中藥 |
蒸(增效,緩和藥性,減副作用,利于貯存,便于軟化切制) | 何首烏、黃芩、地黃、人參、天麻、黃精、木瓜、桑嘌呤 |
煮(減毒,清潔藥物) | 藤黃、川烏、草烏、附子、吳茱萸、遠志、硫磺 |
燀(去除非藥用部位,分離藥用部位) | 苦杏仁、白扁豆、桃仁 |
五、其他炮制方法
比菜更多樣化的做法。如復制:反復炮制。發酵:類似老壇酸菜做法。發芽:跟種菜一樣。制霜:去油制成粉末或結晶。煨:濕紙包裹或吸油紙隔層放再加熱。提凈:溶解,過濾,重結晶。水飛:不溶于水的藥在水中研磨,分離不同顆粒粉末。
其他制法 | 常用中藥 |
復制(減毒,增效,矯臭矯味) |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紫河車 |
發酵(產生新治療作用,增效) | 六神曲、建神曲、淡豆豉、半夏曲 |
發芽(增效,擴大用藥品種) | 麥芽 |
制霜(減毒,緩和藥性,降副作用) | 巴豆、柏子仁、西瓜霜、砒霜 |
煨(降副作用,增效,緩和藥性) | 肉豆蔻、木香、訶子、葛根 |
提凈(增效,緩和藥性,減毒) | 芒硝 |
水飛(去雜質,去除毒性物質) | 朱砂、雄黃 |
今天給大家總結了一下各類“菜”的不同做法,普通的菜用不同方法做只是口感不同,但是中藥用錯方法可能會有毒或失去效果,所以千萬別記錯方法!
例題:
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