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藥的一大難點在于,中醫理論基本沒有白話文,這對于很多人來說光閱讀都有難度,何況是學習、理解并且使用它。尤其是中醫病證,不僅難理解,生僻字也多。
本期將對部分較難理解的中醫病名做簡單解釋,并補充相應的西醫病名。
1、丹毒:皮膚成片發紅、色如丹涂脂染,患部發熱并伴有腫脹。西醫一般稱為急性非化膿性炎癥。
2、痄腮(zhà sai):癥狀是發熱,耳朵下面、腮部漫腫疼痛。西醫病名為腮腺炎。
3、癥瘕(zhēng jiǎ):女性小腹內結塊,伴有脹、痛或滿。西醫相應的病證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或盆腔炎性包塊。
4、瘰疬(luǒ lì):常見于體質弱的兒童或青年,發病部位在頸部以及耳朵后,起先是成排的腫塊,潰爛以后會化膿。相當于西醫的淋巴結。
5、癭瘤(yǐng liú):喉嚨部位的腫塊,造成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西醫名甲狀腺腫瘤。
6、痰飲:積水成飲,飲凝成痰,簡單理解就是體內有些非正常的水液積聚,導致了各種疾病。西醫的相關病癥有很多,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力衰竭、腎炎水腫等。
7、痢疾:大便次數增多、黏膩難下,腹痛,里急后重,并排出赤白膿血。對應西醫病證結腸炎。
8、鼻衄(nǜ):鼻出血。
9、怔忡(zhēng chōng):心慌氣短、不安,心跳劇烈。引起此類癥狀的病有很多,如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壓、低血糖、肺部炎癥等。
《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教材精講班課程 | ||
新教材解讀 | 新敏材解讀 | |
課程導學 | 課程導學(一) | |
課程導學(二) | ||
第一章執業藥師與中藥藥學服務 | 1、中藥藥學服務模式 | |
2、中藥用藥咨詢與用藥教育服務的文獻信息 | ||
3、用藥咨詢與用藥教育服務(一) | ||
第二章中醫理論基礎 | 5、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一) | |
第三章中醫診斷基礎 | 24、 中醫診斷基礎 | |
第四章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 33.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一) | |
第五章治則與治法 | 35.治療原則 | |
第六章中醫內科常見病的所證論治 | 37.感冒 | |
第七章中醫外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 | 46.中醫外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一) | |
第八章中醫婦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 | 48.中醫婦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一) | |
第九章中醫兒科五官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 | 50.中醫兒科五官科常見病的辨證論治(一) | |
第十章民族醫藥基礎知識 | 52.民族醫藥基礎知識 | |
第十一章中藥調劑和財藏養護 | 53.中藥處方 | |
第十二章中藥的合理應用 | 62.中藥合理用藥概述 | |
第十三章中藥用藥安全 | 68.中藥藥物警戒 |
10、癃(lónɡ)閉:小便不暢或不通,伴隨小腹脹滿或脹痛。對應的西醫病名是尿潴留。
11、納呆:胃脘部及腹部悶脹,不舒服,伴有飲食減少,大便不調以及消瘦等癥狀。西醫病名為胃炎。
12、鼻淵:流濁鼻涕,鼻塞,嗅覺減退。西醫病名鼻竇炎。
13、白疕(bái bǐ):皮膚表面出現鱗屑性紅斑或斑塊,發癢。西醫病名銀屑病。
14、翳(yì)障:視物模糊。西醫對應白內障。
15、乳蛾:咽喉兩側紅腫疼痛,形狀似乳頭和蠶蛾。西醫病名扁桃體炎。
16、乳癖(pǐ):乳房出現形狀大小不一的腫塊,伴有疼痛。西醫病名乳腺囊性增生癥。
17、乳癰:產后哺乳女性多發,乳房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導致結膿成癰。西醫病名對應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18、疳(gān)積:兒童病癥,一般出現面黃肌瘦、頭大、毛發稀疏,腹部大或凹陷,飲食異常等癥狀。西醫名為消化不良。
19、盜汗:睡著以后出汗,睡醒則汗止。西醫名為出汗異常。
20、喉喑(yīn):聲音嘶啞。西醫病名對應喉炎或聲帶炎。
21、子癇:孕婦妊娠晚期或臨產前及新產后,出現突然暈倒、牙關緊閉、渾身抽搐等癥狀。西醫病名為妊娠高血壓。
22、癲癇:意識喪失,全身僵直和抽搐。西醫病名同樣是癲癇。
23、腸癰(yōng):腹部右下部位持續性的疼痛,伴有陣發性加劇。西醫病名對應急性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