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與神經病總是被人混淆,但是這兩個疾病不能一概而論。精神病是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常聽到的精神分裂癥就是典型的精神疾病;而神經病是人的腦部神經發生了病變,臨床癥狀包括頭痛、頭暈、睡眠不正常、震顫、行走不穩定、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抽風、昏迷等。
臨床上用于治療精神病的藥主要分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
一、新增考點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 | 氯丙嗪、氯哌噻噸、氟哌啶醇和舒必利 |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 | 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奧氮平、喹硫平、帕利哌酮、利培酮和齊拉西酮 | |
作用機制 |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是D2受體阻斷劑,可阻斷α1、α2腎上腺素受體,毒蕈堿M1受體,組胺H1受體等,治療幻覺、妄想、思維障礙、行為紊亂、興奮、激越、緊張癥候群 |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是多巴胺-5- HT受體阻斷劑,特征是阻斷5- HT2A受體大于阻斷多巴胺D2受體;對精神分裂癥多維癥狀具有廣譜療效 | ||
DA活動過高時阿立哌唑可以起到下調DA的活動,治療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對DA活動降低的腦區阿立哌唑可以上調DA功能,治療精神分裂癥和陰性癥狀認知功能損害 | ||
阿立哌唑對突觸后膜5-HT2A受體具有阻斷作用,藥物對突觸后膜5 - HT有部分激動作用 | ||
作用特點 |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治療的靶癥狀主要局限于陽性癥狀群,而對陰性癥狀及伴發抑郁癥狀療效不確切 | |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奧氦平、喹硫平、帕利哌酮、利培酮和齊拉西酮等已經作為首發患者的一線用藥選擇 | ||
鑒于治療中安全性和嚴重不良反應等因素,原則上不推薦氯氮平作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 | ||
相互作用 | 乙醇可以增強抗精神病藥的中樞抑制作用,導致嗜睡和懶散,增加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的發生,可能發生呼吸抑制、低血壓和肝臟毒性;治療時不宜飲酒 | |
氟哌啶醇與鋰鹽合用發生意識障礙,鋰鹽與氟奮乃靜等合用時發生惡性綜合征的危險性可能增加 | ||
與氯噻噸、洛沙平、氟奮乃靜等合用增加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的發生 | ||
鋰鹽可明顯降低氯丙嗪、氯氮平的血藥濃度,聯合治療時可監測血鋰濃度 | ||
卡馬西平對CYP450酶有誘導作用 | ||
抗精神病藥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增加發生NMS的危險。增加抗膽堿能樣不良反應和錐體外系不良反應 | ||
與三環類擾抑郁藥合用會減慢代謝,增加藥物濃度;與苯二氮?類藥物合用可能會增強各自的鎮靜作用和影響認知功能 | ||
避免合并使用氯氮平和卡馬西平,合用后可使二者各自的血藥濃度降低,同時也可能會使粒細胞缺乏風險增大 | ||
不良反應 | 錐體外系不良反應 | 急性肌張力障礙、震顫、類帕金森綜合征、靜坐不能及遲發性運動障礙,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最容易引起錐體外系反應 |
代謝紊亂抗精神病 | 體重增加及糖脂代謝異常等代謝綜合征,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更易引起代謝綜合征 | |
高泌乳素血癥 | 抗精神病藥物可引起催乳素升高,進一步導致月經紊亂、性激素水平異常及性功能異常 | |
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 | 引起心血管系統方面的不良反應,體位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和傳導阻滯;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代謝綜合征也會增加患心肌梗死的風險 | |
外周抗膽堿能反應 | 氯丙嗪、硫利達嗪等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等多見,外周抗膽堿能作用表現有口干、視物模糊、便秘和尿潴留等 | |
肝功能損害 | 氯丙嗪可能引起膽汁淤積性黃疸,更常見的是無黃痘性肝功能異常,一過性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 | |
誘發癲癇發作 |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中氯丙嗪風險最高,而氟哌啶醇風險最低 | |
惡性綜合征 | 幾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均可引起,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發生率低于1%,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可能更少 |
二、考情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考查藥物的作用機制、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應,要注意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之間的異同點。考題中可能會出現兩類藥物作用或者不良反應互換,干擾判斷,因此復習時要做好兩類藥物的區分。
【例題】關于抗精神病藥的說法,錯誤的是()
A.乙醇可以增強抗精神病藥的中樞抑制作用,導致嗜睡和懶散
B.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對精神分裂癥多維癥狀具有廣譜療效
C.DA活動過高時阿立哌唑可以起到下調DA的活動,治療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
D.氯氮平可以作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
E.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最容易引起錐體外系反應
233網校執業藥師四大專業輔導班級,助力突破及格線,紙質版課程講義包郵送+高頻考點匯編+專屬備考計劃+考前2套點題卷+電子版資料,授課老師答疑等專享服務,點擊試聽課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