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大腹皮
【拼 音】:DAFUPI
【英文名】:Arece Peel
【來 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干燥果皮。
【功 效】:下氣寬中,行水。
【主 治】:治脘腹痞脹,腳氣,水腫。
【性味歸經】:辛,微溫。①《開寶本草》:“微溫,無毒。”②《綱目》:“辛,微溫,無毒。”
入脾、胃、大小腸經。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②《藥品化義》:“入脾、肺、胃、大小腸五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氣虛體弱者慎服。
【藥物配伍】:配白術,補脾益胃、健脾運濕;配檳榔,行氣疏滯;配木瓜,舒筋活絡;配厚樸,燥濕消積;配生姜,溫中和胃。
【別 名】:檳榔皮(孫思邈)、大腹毛(《醫林纂要》)、茯毛(《會約醫鏡》)、檳榔衣(《藥材資料匯編》)、大腹絨(《藥材學》)
【處方名】:大腹皮、大腹毛、腹毛、伏毛、茯毛
【商品名】:大腹皮:為檳榔未成熟的果皮,不經加工,剖成兩瓣者。以皺皮結實、色深褐者為佳。
大腹毛:為檳榔老熟的果皮,經水浸后,曬干打松者。以質柔韌、色黃白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廣東、云南、福建等省區。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冬、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實,剝下果皮,打松,乙水中浸泡,曬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拉丁名】:藥材Pericarpium Arecae原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碾軋使軟,敲打,篩去泥屑。
【考 證】:侯寧極《藥譜》。
【生藥材鑒定】:干燥果皮,通常縱剖為二,未打松者呈橢圓形瓢狀,長5~7厘米,寬約3厘米,厚約 1厘米;外果皮灰棕黃色,有褐色斑點及縱裂紋;已打松者,外果皮脫落,中果皮為黃白色至灰黃色的纖維,纖維縱向排列,外層松散成縷,內層纖維較粗,現棕毛狀;內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殼狀;體輕松,質柔韌,易縱向撕裂;無臭,味淡。以色黃白、質柔韌、無雜質者為佳。主產廣東海南島、云南、臺灣;廣西、福建亦產。顯微鑒定:粉末:灰黃色。①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9~15μm,長至52.8μm,壁略呈連珠狀增厚。②中果皮纖維多成束,細長條形,平直或稍彎曲,有的一邊呈小波狀凸起,末端稍鈍圓,直徑約10μm,壁厚,木化,孔溝明顯;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硅質塊,硅質塊直徑6~ 9μm,含硅質塊細胞壁厚,木化。③中果皮石細胞類圓形、類長方形、長橢圓形,直徑22~ 50μ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紋孔、孔溝明顯,有的層紋較清楚。④內果皮細胞類多角形、類圓形、長多角形,直徑9~24μm,壁厚,木化,孔溝較明顯。本品以色黃白、質柔韌、無雜質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少量檳榔堿, 含α-兒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