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馬錢子
【拼 音】:MAQIANZI
【英文名】:Nux Vomica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錢科植物馬錢的成熟種子。
【功 效】:散熱消瘀,消腫利咽,消癥化痞,通痹止痛,接骨續傷,清熱解毒。
【主 治】: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①《綱目》:“苦,寒,有毒。”②《本草原始》:“味苦,寒,大毒。”
入肝,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2分(一日量)。外用:醋磨涂,研末吹喉或調敷。
【用藥忌宜】:孕婦及體虛者忌服。《本草經疏》:“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慎勿用之。”毒性馬錢子含有番木鱉堿,成人用5~10毫克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毫克可致死亡。曾報道用馬錢子治療白喉總劑量達50.54毫克時,引起中毒。亦有服九轉回生丹(主要成分為馬錢子與地龍)而致中毒或馬錢子7粒中毒致死的病例。
【別 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飛鴻集》)、火失刻把都(《綱目》)、苦實(《本草原始》)、馬前、牛銀(《本草求原》)大、方八(《中藥材手冊》)
【處方名】:馬錢子、馬前子、生馬錢、制馬錢、炙馬錢子、制馬錢子、砂炙馬錢子、油炙馬錢子、水炙馬錢子等
處方中寫馬錢子、馬前子均指生馬錢子。為原藥去雜質及毛茸研末入藥者。毒性特大,用須格外小心。
砂炙馬前子或稱炙馬前子。為凈馬錢子用砂子炒至膨脹內部棕黃色時取出入藥者。毒性減小。
油炙馬錢子又稱油馬錢子。為凈馬錢子在植物油中炸至膨脹內部棕黃色時取出入藥者。毒性減小。
水炙馬前子為凈馬錢子用水煮沸,水浸后切片晾干入藥者。因水煮溫度低,不能大大減少其毒性,用量宜小。
制馬前子為砂炙、油炙、水炙馬前子的統稱。
【商品名】:馬錢子:又名番木鱉。為植物馬錢的成熟種子。主產于印度、越南、泰國等國。
皮氏馬錢子:又名云南馬錢子、馬錢藤子。為植物皮氏馬錢的成熟種子。主產于我國云南、海南等地。
均以個大、飽滿、質堅、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印度、越南、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肉,取出種子,曬干。
【拉丁名】:藥材Semen Strychni原植物馬錢Strychnos nux-vomica L·
【炮制方法】:馬錢子粉:取沙子,置鍋內炒熱,加入揀凈的馬錢子,炒至呈深黃色并鼓起,取出,篩去砂子,刮去毛,研粉。油馬錢子:取揀凈的馬錢子,加水煮沸,取出,再用水浸泡,撈出,刮去皮毛,微晾,切成薄片。另取麻油少許,置鍋內燒熱,加入馬錢子片,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綱目》:“或云以豆腐制過用之良,”
【考 證】:①出自《本草綱目》:“番木鱉,蔓生,夏開黃花,七、八月結實如括樓,生青熟赤,亦如木鱉,其核小于木鱉而色白。”②《本草原始》:“番木鱉,木如木鱉子大,形圓而扁,有白毛,味苦。鳥中其毒,則麻木搐急而斃;狗中其毒,則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肢拘攣。”
【生藥材鑒定】:干燥成熟的種子呈扁圓形,鈕扣狀,略彎曲,邊緣微隆起,常一面稍凹下,另一面稍突起,直徑1~3厘米,厚3~6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綠色,密生匐伏的銀灰色毛茸,呈輻射狀排列,有絲光,底面中央有一稍突出的圓點,邊緣有一小突起,在圓點與小突起之間有一條棱線。質堅硬,難破碎,破開后種仁淡黃白色,稍透明,角質狀。縱切面可見心形的子葉。無臭,味極苦。毒性劇烈,口嘗宜特別謹慎。以個大、肉厚、質堅者為佳。主產印度、越南、緬甸等地。馬錢子歷來多為進口藥,現我國云南有馬錢藤 Strychnospierriana A·W·Hill 經測定種子含番木鱉堿,可以代替進口馬錢子。生藥外形與馬錢子相似,長徑 20~30毫米,短徑15~22毫米,中央厚6~10毫米,每個重1.3~1.9~2.7克;外面密被棕白色至棕色、光亮的絹毛,自中央向四周輻射狀匍匐排列;種臍在種子中央,珠孔在種子的邊緣。顯微鑒定: 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分化成單細胞毛,向一側斜伸,長500~ 1100μm,寬約 25μm以上,其部膨大,似石細胞狀,直徑約75μm,壁極厚,強木化,有縱長扭曲的紋孔,毛的體部肋狀木化增厚,胸腔斷面觀類圓形;種皮內層為舫的棕色薄壁細胸,內胚乳細胞壁厚約25μm ,胞間連絲隱約可見,以碘液處理后較明顯,細胞內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粉末:灰黃色。①非腺毛單細胞,大多斷裂,完整者長至1100μm,直徑25~63μm,壁強木化,基部似石細胞狀,壁極厚,紋孔縱裂縫狀,毛體部向一方倒伏,圓柱形,頂端鈍圓,有 5~18條肋狀增厚,易縱裂成裂片,宛如纖維,單個裂片直徑3~9μm,有的裂片再 2~ 3不完全縱裂。 ②內胚乳細胞多角形、長多角形或類圓形,壁較厚或甚厚,隱約可見極細密的孔溝,有的胞間層呈細波狀彎曲,內含脂肪油滴、糊粉粒。此外有色素層(種皮內層細胞)。本品以個大飽滿、質堅肉厚、色灰黃、有光澤者為佳。《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 年版規定,本品以干燥品計算,含番木鱉堿應為1.20%~2.20%。
【中藥化學成分】:成熟種子含生物堿1.5~5%,其中主要是番木鱉堿(Stry-chnine,士的寧),約占總堿的35~50%;其次為馬錢子堿(Brucine),含量與番木鱉堿大致相等;并有少量可魯勃林(Colubrine)、16-羥基可魯勃林、偽番木鱉堿(Pseudo-strychnine)、番木鱉次堿(Vomicine)等;又含番木鱉甙(Lo-ganin)。馬錢子中番木鱉堿的含量為1.03~1.07%。大多數藥典規定值1.15~1.25%都偏高。國產馬錢藤種子中番木鱉堿的含量為1.34%。根皮中含生物堿9%,其中有番木鱉堿、馬錢子堿、可魯勃林、番木鱉次堿等;另含0.12%季銨生物堿馬瓦箭毒素(Mavacurine)。樹皮中主含番木鱉堿和馬錢子堿,以及少量偽番木鱉堿、偽馬錢子堿等。葉含番木鱉次堿、甲基偽馬錢子堿(Novacine)、甲基偽番木鱉堿(Icajine),以及番木鱉堿、馬錢子堿、可魯勃林。 馬錢子含總生物堿1.8%~5.3%。主要為番木鱉堿(士的寧,stuychnine),約占總堿的50%,其次為馬錢子堿(brucine),另外尚含微量生物堿 α-和β-可魯勃林(α-,β-colubrine)、異番木鱉堿(isostrychnine)、偽番木鱉堿(pserdostrychnine)、偽馬錢子堿(pseudobrucine)、16-羥基α-可魯勃林(16- hydroxy-α-colubrine)、16-羥基β-可魯勃林(16-hydroxy-β-colubrine)、番木鱉次堿 (vomicine)、馬錢子新堿(novacine)、依卡精(icajine)。據報道,從炮制后馬錢子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為異馬錢子堿(isobrucine)、N-氧異馬錢子堿(isobrucine N-oxide)、N-氧異番木鱉堿(isostrychnine N-oxide)、2-羥基-3-甲氧基士的寧堿(2-hydroxy-3-methoxystrychnine)。此外,種子尚含番木鱉甙(loganin)、綠原酸、棕櫚酸、環木菠蘿甾醇棕櫚酸酯 (cycloartenyl palmitate)及脂肪油、蛋白質、多糖類等。
【中藥化學鑒定】:⑴取胚乳切片,加硫釩酸1滴,顯藍紫色(番木鱉堿反應);另取切片加濃硝酸,顯橙紅色。(馬錢子堿反應)⑵取馬錢子粗粉1g,加乙醇15ml,冷浸2h,濾液蒸干,加1mol/L鹽酸溶解,以氧氫化銨試液堿化,氯仿提取,氯仿液再以1mol/L鹽酸提取,酸液中加鋅粉及濃鹽酸,水浴加熱5min,冷后加亞硝酸溶液1滴,即顯櫻紅色。(番木鱉堿反應)(3)薄層層析:取粉末0.5g,加氯仿-乙醇(10:1)混合液5ml及濃氨水溶液0.5ml,振搖5min,放置2h,濾液供試,另取番木鱉堿、馬錢子堿加氯仿溶解,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對照。各取10μl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甲苯-丙酮-乙醇-濃氨溶液(40:50:6:4) 展開15cm,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試液,對照品顯兩橙色斑點,馬錢子堿在下方,番木鱉堿在上方,供試品顯相同的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