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購入材料在運輸途中發生的合理損耗不需單獨進行賬務處理。( )
2、商品流通企業在采購商品過程中發生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等,應當計入存貨的采購成本;也可以先進行歸集,期末再根據所購商品的存銷情況進行分攤。 ( )
3、投資者投入存貨的成本,一律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 )
4、通過提供勞務取得的存貨,其成本按從事勞務提供人員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于該存貨的間接費用確定。( )
5、資產負債表日,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其中存貨成本,是指期末存貨的實際成本,如果企業在存貨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計劃成本法,那么其成本應為存貨的計劃成本。( )
6、對于性質和用途相似的存貨,應當采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 )
7、工業企業基本生產車間只生產一種產品的,制造費用可以直接計入該種產品的成本;生產多種產品的,制造費用可以選用生產工人工時比例法、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機器工時比例法、按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等方法,分配計入各種產品的成本。( )
8、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等于企業預計的銷售存貨取得的現金流量。( )
9、如果存貨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則表明存貨的可變現凈值為零,應全額計提減值準備。( )
10、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的計算方法也不同。( )
11、當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存貨銷售時,在結轉該存貨銷售成本的同時應結轉存貨跌價準備,沖減存貨銷售成本。( )
12、導致存貨跌價準備轉回的,如果不是因為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的消失,而是其他影響因素造成的,也可以將該存貨跌價準備轉回。( )
13、如果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則必須確認存貨跌價損失。( )
14、企業每期都應當重新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如果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則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的金額內轉回。( )
15、如果企業持有的同一項存貨的數量多于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訂購的數量的,應分別確定其可變現凈值,并與其相對應的成本進行比較,分別確定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或轉回金額。( )
四、計算分析題
1、A、B公司均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率為17%。A公司將生產應稅消費品甲產品所需原材料委托B公司加工。5月10日A公司發出材料實際成本為519.50萬元,應付加工費為70萬元(不含增值稅),消費稅率為10%,A公司收回后將進行加工應稅消費品甲產品;5月25日收回加工物資并驗收入庫,另支付往返運雜費1.50萬元,加工費及代扣代交的消費稅均未結算;5月28日將所加工收回的物資投入生產甲產品,此外生產甲產品過程中發生工資費用200萬元,福利費28萬元,分配制造費用181萬元;5月31日甲產品全部完工驗收入庫。6月5日銷售甲產品一批,售價2000萬元(不含增值稅),貨款尚未收到。要求:編制A公司有關委托加工材料及收回后的會計分錄。
2、甲公司期末原材料的賬面余額為150萬元,數量為10噸,該原材料專門用于生產與乙公司所簽合同約定的30臺A產品。該合同約定:甲公司為乙提供A產品30臺,每臺售價10萬元(不含增值稅)。將該原材料加工成30臺A產品尚需加工成本總額為142.50萬元。估計銷售每臺A產品尚需發生相關稅費1萬元(不含增值稅)。本期期末市場上該原材料每噸售價為14萬元,估計銷售每噸原材料尚需發生相關稅費0.2萬元。要求:計算原材料可變現凈值,編制會計分錄。
五、綜合題
1、淮河公司系上市公司,期末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計價。2005年初“存貨跌價準備-甲產品”科目余額100萬元,庫存原材料-A料未計提跌價準備。2005年年末“原材料”-A料”科目余額為1000萬元,“庫存商品-甲商品”科目的賬面余額500萬元,庫存A原材料將全部用于生產乙產品共計100件,每件產品成本直接材料費用10萬元,80件乙產品已經簽訂銷售合同,合同價格為每件11.25萬元,其余20件乙產品未簽訂銷售合同,預計乙產品的市場價格為每件11萬元;預計生產乙產品還需發生除A原材料以外的成本為每件3萬元,預計為銷售乙產品發生的相關稅費每件為0.55萬元。甲產品無不可撤銷合同,市場價格總額為350萬元,預計銷售甲產品發生的相關稅費總額為18萬元。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要求: ⑴計算2005年12月31日庫存原材料A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⑵計算2005年12月31日甲產品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⑶計算2005年12月31日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合計金額。 ⑷編制會計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