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
解析:原材料入賬價值=900+9×(1-7%)+3+2.7=914.07(萬元)。
2、答案:D
解析:購入原材料的實際總成本=6000+350+130=6480(元)
實際入庫數量=200×(1-10%)=180(公斤)
所以,乙工業(yè)企業(yè)該批原材料實際單位成本=6480/180=36(元/公斤)。
3、答案:A
解析:相關稅費是指企業(yè)購買、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貨所發(fā)生的消費稅、資源稅和不能從增值稅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等,不包括按規(guī)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稅稅額。
4、答案:A
解析:借:委托加工物資 180
貸:原材料 180
借:委托加工物資 9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5.3
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 30
貸:銀行存款 135.3
借:原材料 270
貸:委托加工物資 270
所以,該批原料已加工完成并驗收成本為180+90=270萬元。
5、答案:A
解析:由于委托加工收回后用于連續(xù)生產應稅消費品,因此消費稅不計入半成品的入賬價值,而是計入應交稅費,所以半成品入賬價值=140+4=144(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委托加工物資 140
貸:原材料 140
借:委托加工物資 4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0.68
——應交消費稅 16
貸:銀行存款 20.68
借:原材料 144
貸:委托加工物資 144
6、答案:C
解析:由于A公司生產的計算機已經簽訂銷售合同,該批計算機的銷售價格已由銷售合同約定,并且?guī)齑鏀盗?000臺小于銷售合同約定數量5000臺,因此該批計算機的可變現(xiàn)凈值應以約定的價格4000臺×1.20=4800萬元作為計量基礎。該批計算機的可變現(xiàn)凈值=4800-264=4536(萬元)。
7、答案:A
解析:庫存商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50-6=44(萬元),成本為35萬元,可變現(xiàn)凈值高于成本,沒有發(fā)生減值,因以前沒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也不需要轉回減值準備,所以2007年末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0。
8、答案:C
解析:A產品的成本=(12+17)×100=2900(萬元), A產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28.7-1.2)×100=2750(萬元),A產品發(fā)生減值。所以配件應按照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計量,配件的成本為12×100=1200萬元,配件的可變現(xiàn)凈值=(28.7-17-1.2)×100=1050(萬元),配件應計提跌價準備=1200-1050=150(萬元)。
9、答案:B
解析:⑴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1800-600)×0.26-(1800-600)×0.005=306(萬元);
⑵存貨期末余額=(1800-600)×(540÷1800)=360(萬元);
⑶期末“存貨跌價準備”科目余額=360-306=54(萬元)
⑷期末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54-45+45×600/1800=24(萬元),注意銷售時同時結轉存貨跌價準備。
10、答案:C
解析:乙材料可變現(xiàn)凈值=(900+1100×20%)-300-55=765萬元,乙材料應計提減值準備235萬元(1000-765);丁產品本期應計提跌價準備=500-(350-18)-100=68萬元;甲公司2003年12月31日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235+68=303萬元。
11、答案:B
解析:ACD不能滿足存貨定義,不屬于企業(yè)存貨。
12、答案:A
解析:該公司當年6月30日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存貨凈額為:28+21+36=85(萬元)。
13、答案:B
解析:因遭受意外災害發(fā)生的損失和尚待查明原因的途中損耗,應暫作為待處理財產損溢進行核算,在查明原因后再作處理。
14、答案:A
解析:自制半成品加工為產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50-6=44(萬元)
自制半成品加工為產品的成本=35+11=46(萬元)
產品發(fā)生了減值,該自制半成品應按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計量。
自制半成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50-11-6=33(萬元)
自制半成品的成本為35萬元,所以自制半成品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萬元。(35-33)
15、答案:C
解析:A產品應分攤的制造費用=20000×5000/(15000+5000)=5000(元);
B產品應分攤的制造費用=20000×15000/(15000+5000)=15000(元);
B產品的存貨成本=60000+15000+15000=90000(元)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D
解析:C不滿足存貨定義,不屬于存貨內容。
2、答案:ABCD
解析:按照新準則規(guī)定,上述四項均應計入商品流通企業(yè)的存貨成本。
3、答案:AD
解析:商品流通企業(yè)在采購商品過程中發(fā)生的運輸費、裝卸費、保管費以及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等,應當計入存貨的采購成本,也可以先進行歸集,期末再根據所購商品的存銷情況進行分攤。
4、答案:ABCD
解析: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如倉儲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小規(guī)模納稅企業(yè)支付的增值稅額不能抵扣,所以也應計入存貨采購成本。
5、答案:ABDE
解析:選項C應計入管理費用
6、答案:AC
解析:因遭受意外災害發(fā)生的損失和尚待查明原因的途中損耗,不得增加物資的采購成本,應暫作為待處理財產損溢進行核算,在查明原因后再作處理。
7、答案:BCD
解析:企業(yè)確定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應當以取得的確鑿證據為基礎,并且考慮持有存貨的目的、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影響等因素。
8、答案:BC
解析:可變現(xiàn)凈值是指在日常活動中,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fā)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
9、答案:ABC
解析:用于生產有銷售合同產品的材料,可變現(xiàn)凈值的計量應以該材料生產產品的合同價格為基礎。
10、答案:BDE
解析:A與C不需將存貨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只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11、答案:ACD
解析:如果企業(yè)持有存貨的數量多于銷售合同訂購的數量,超出部分的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應當以產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
12、答案:BD
解析:委托加工物資收回后直接用于銷售的,代扣代繳的消費稅要計入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而不應計入應交稅費中。
三、判斷題
1、答案:√
解析:合理損耗應作為存貨的“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計入采購成本,直接與其他采購成本一起計入存貨價值,不需要單獨進行賬務處理。
2、答案:√
解析:參見教材原文。商品流通企業(yè)在采購商品過程中發(fā)生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等,應當計入存貨的采購成本;也可以先進行歸集,期末再根據所購商品的存銷情況進行分攤。
3、答案:×
解析:投資者投入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xié)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xié)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4、答案:√
解析:本題考查通過提供勞務取得的存貨成本的確定。
5、答案:×
解析:前半部分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企業(yè)在存貨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計劃成本法、售價金額核算法等簡化核算方法,則成本應為調整后的實際成本。
6、答案:√
解析:對于性質和用途相似的存貨,應當采用相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確定發(fā)出存貨的成本。
7、答案:√
解析:
8、答案:×
解析:企業(yè)預計的銷售存貨現(xiàn)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存貨在銷售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以及為達到預定可銷售狀態(tài)還可能發(fā)生的加工成本等相關支出,構成現(xiàn)金流入的抵減項目。企業(yè)預計的銷售存貨現(xiàn)金流量,扣除這些抵減項目后,才能確定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
9、答案:×
解析:如果存貨的市場價格持續(xù)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只是表明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成本,應計提減值準備。并不代表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為零。
10、答案:√
解析:企業(yè)確定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時應該考慮企業(yè)持有存貨的目的。企業(yè)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確定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的計算方法也不同。如用于出售的存貨和用于繼續(xù)加工的存貨,其可變現(xiàn)凈值的計算就不相同。
11、答案:√
解析:
12、答案:×
解析:如果本期導致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高于其成本的影響因素不是以前減記該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則企業(yè)會計準則不允許將該存貨跌價準備轉回。
13、答案:×
解析:即使存貨可變現(xiàn)凈值低于成本,如果其貶值幅度小于已提的減值準備額,就應該在當期反沖跌價準備,這樣的話,就不是確認存貨跌價損失而是反沖以前多認定的存貨跌價損失了。
14、答案:√
解析:企業(yè)應在每一會計期末,比較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并計算出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當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使得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的價值以后又得以恢復的,其沖減的跌價準備金額,應以存貨跌價準備科目的余額沖減至零為限。
15、答案:√
解析:如果企業(yè)持有的同一項存貨的數量多于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訂購的數量的,應分別確定其可變現(xiàn)凈值,并與其相對應的成本進行比較,分別確定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或轉回金額。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應當以一般銷售價格為基礎計算。
四、計算分析題
1、答案:
⑴發(fā)出原材料時:
借:委托加工物資 519.50
貸:原材料 519.50
⑵應付加工費、代扣代交的消費稅;
應繳納增值稅=70×17%=11.90(萬元)
應稅消費品計稅價格=(519.50+70)÷(1-10%)=655(萬元)
代扣代交的消費稅=655×10%=65.50(萬元)
借:委托加工物資 7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90
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 65.50
貸:應付賬款 147.40
⑶支付往返運雜費:
借:委托加工物資 1.50
貸:銀行存款 1.50
⑷收回加工物資驗收入庫:
借:原材料 591
貸:委托加工物資 591
⑸甲產品領用收回的加工物資:
借:生產成本 591
貸:原材料 591
⑹甲產品發(fā)生其他費用:
借:生產成本 409
貸:應付職工薪酬 228
制造費用 181
⑺甲產品完工驗收入庫:
借:庫存商品 1000
貸:生產成本 1000
⑻銷售甲產品:
借:應收賬款 2340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0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1000
貸:庫存商品 1000
借: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2000×10%=200
貸: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 200
⑼計算并上交消費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 200-65.50=134.50
貸:銀行存款 134.50
解析:
2、答案:
⑴A產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30臺×10-30臺×1=270(萬元)
⑵A產品的成本=150+142.50=292.50(萬元)
⑶由于A產品的可變現(xiàn)凈值270萬元低于產品的成本292.50萬元,表明原材料應該按可變現(xiàn)凈值計量
⑷原材料可變現(xiàn)凈值=30臺×10-142.50-30臺×1=127.50(萬元)
⑸計提的金額=150-127.50=22.50(萬元)
⑹借:資產減值損失 22.50
貸:存貨跌價準備 22.50
解析:
五、綜合題
1、答案:⑴2005年12月31日計算庫存原材料A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①有合同部分:
乙產品成本=80×10+80×3=1040(萬元)
乙產品可變現(xiàn)凈值=80×11.25-80×0.55=856(萬元)
判斷,庫存原材料A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庫存原材料A料可變現(xiàn)凈值=80×11.25-80×3-80×0.55=616(萬元)
庫存原材料A材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80×10-616=184(萬元)
②無合同部分:
乙產品成本=20×10+20×3=260(萬元)
乙產品可變現(xiàn)凈值=20×11-20×0.55=209(萬元)
判斷,庫存原材料A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庫存原材料A料可變現(xiàn)凈值=20×11-20×3-20×0.55=149(萬元)
庫存原材料A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20×10-149=51(萬元)
③庫存原材料A料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合計=184+51=235(萬元)
⑵2005年12月31日計算甲產品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甲產品成本=500(萬元)
甲產品可變現(xiàn)凈值=350-18=332(萬元)
甲產品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500-332-100=68(萬元)
⑶2005年12月31日計算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合計金額=235+68=303(萬元)
⑷編制會計分錄。
借:資產減值損失 303
貸:存貨跌價準備 303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