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結構(分為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
(一)利率的風險結構
到期期限相同的債權工具但利率卻不相同的現象稱為利率的風險結構。到期期限相同的債權工具利率不同是由三個原因引起的:違約風險(Default risk)、流動性(Liquidity)和所得稅因素。
債務人無法依約付息或歸還本金的風險稱為違約風險,它影響著債權工具的利率。各種債權工具都存在著違約風險,政府債券的違約風險最低,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相對較高;信用等級較高的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比普通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要小。一般來說,債券違約風險越大,其利率越高。公司債券的利率往往高于同等條件下的政府債券的利率。
影響債權工具利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債券的流動性。
流動性是指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它是一種投資的時間尺度(賣出它所需多長時間)和價格尺度(與公平市場價格相比的折扣)之間的關系。各種債券工具由于交易費用、償還期限、是否可轉換等方面的不同,變現所需要的時間或成本不同,流動性也就不同。一般的,國債的流動性強于公司債券,期限較長的債券,流動性差。流動性差的債權工具,風險相對較大,利率定得就高一些,債券流動性越強,其利率越低。
所得稅也是影響利率風險結構的重要因素。在同等條件下,具有免稅特征的債券利率要低。
(二)利率的期限結構
債券的期限和收益率在某一既定時間存在的關系就稱為利率的期限結構,表示這種關系的曲線通常稱為收益曲線。利率期限結構主要討論金融產品到期時的收益與到期期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變化。
一般而言,隨著利率水平的上升,長期收益與短期收益之差將減少或變成負的。也就是說,當平均利率水平較高時,收益曲線為水平的(有時甚至是向下傾斜的),當利率較低時,收益率曲線通常較陡。
收益率曲線的三種特征:不同期限的債券,其利率經常朝同方向變動。利率水平較低時,收益率曲線經常呈現正斜率;利率水平較高時,收益率曲線經常出現負斜率。收益率曲線通常為正斜率。
收益曲線的表現形態有:(1)正常的收益曲線(上升曲線),即常態曲線,指有價證券期限與利率呈正相關關系的曲線;(2)顛倒的收益曲線(下降曲線),指有價證券期限與利率呈負相關關系的曲線。
收益曲線是指那些期限不同、卻有著相同流動性、稅率結構與信用風險的金融資產的利率曲線。金融資產收益曲線反映了這樣一種現象,即期限不同的有價證券,其利率變動具有相同特征。曲線的這些特征將通過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予以解釋。(記住三個理論,理解其含義)
1、純預期理論
純預期理論把當前對未來利率的預期作為決定當前利率期限結構的關鍵因素。該理論認為,市場因素使任何期限長期債券的收益率等于當前短期債券收益率與當前預期的超過到期的長期債券收益率的未來短期債券收益率的幾何平均。如果買賣債券的交易成本為零,而且上述假設成立,那么投資者購買長期債券并持有到期進行長期投資時,獲得的收益與同樣時期內購買短期債券并滾動操作獲得的收益相同。
2、分隔市場理論
分隔市場理論認為不同期限債券間的替代性極差,可貸資金供給方(貸款人)和需求方(借款人)對特定期限有極強的偏好。這種低替代性,使任何期限的收益率僅由該期限債券的供求因素決定,很少受到其他期限債券的影響。資金從一種期限的債券向另一種具有較高利率期限的債券的流動幾乎不可能。根據該理論,公司及財政部的債券管理決策對收益曲線形狀有重要影響。如果當前的企業和政府主要發行長期債券,那么收益曲線要相對陡些;如果當前主要發行短期債券,那么短期收益率將高于長期收益率。
3、期限偏好理論
該理論假設借款人和貸款人對特定期限都有很強的偏好。但是,如果不符合機構偏好的期限賺取的預期額外回報變大時,實際上它們將修正原來偏好的期限。期限偏好理論是以實際概念為基礎的,即經濟主體和機構為預期的額外收益而承擔額外風險。在接受分隔市場理論和純預期理論部分主張的同時,也剔除兩者的極端觀點,較近似地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
編輯推薦:
更多相關信息:考試大經濟師考試論壇 經濟師考試在線中心 經濟師網校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