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利率與金融資產定價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掌握利息與利率計算、資產收益率以及資產定價等內容的程度。從歷年考題來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題都有涉及。
第一節 利率及其決定
一、利率及其種類
(一)利率的涵義
1.利息形式上是貨幣受讓者為借貸資金而付出的成本,實質上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利息來源于社會財富的增值部分,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2.利率是利息率的簡稱,指借貸期間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本金的比率,是借貸資本的價格。
3.按利息計算時間分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其換算公式如下: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二)利率的種類
1.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
固定利率指按借貸協議在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不變的利率。
浮動利率指按借貸協議在一定時期可以變動的利率。
2.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
長期利率是長期信用使用的利率。
短期利率是短期使用的利率。
一般而言長期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
3.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是政府官方制定或銀行公布的利率,包括信用風險與通貨膨脹風險的利率。
實際利率是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名義利率扣除物價變動率后利率。
i=r-p
其中,i為實際利率,r為名義利率,p為物價變動率。
二、利率的結構
(一)利率的風險結構
到期期限相同的債權工具但利率卻不相同的現象稱為利率的風險結構。
到期期限相同的債權工具利率不同是由三個原因引起的:違約風險、流動性和所得稅因素。
(1)違約風險:即債務人無法依約付息或償還本金的風險,它影響著各類債權工具的利率水平。
①政府債券的違約風險最低,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相對較高。
②信用等級較高的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低于普通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
一般來說,債券違約風險越大,其利率越高。
(2)流動性
流動性指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它反映的是投資時間和價格之間的關系。
①國債的流動性強于公司債券。
②期限較長的債券,流動性差。
流動性差的債券風險大,利率水平相對就高;流動性強的債券,利率低。
(3)所得稅因素
同等條件下,免稅的債券利率低。在我國國債是免稅的,利率相對較低。
在美國市政債券違約風險、流動性均高于國債,但其免稅,所以長期以來市政債利率低于國債利率。
(二)利率的期限結構
債券的期限和收益率在某一既定時間存在的關系就稱為利率的期限結構,表示這種關系的曲線通常稱為收益曲線。
利率期限結構主要討論金融產品到期時的收益與到期期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變化。
一般來說,隨著利率水平上升,長期收益與短期收益的差會越來越小,甚至變負。也就是說,當平均利率水平較高時,收益曲線為水平的(有時甚至是向下傾斜的),當利率較低時,收益率曲線通常較陡。
收益曲線的特征將通過下列理論予以詮釋:
(1)純預期理論
理論把當前對未來的預期是決定當前利率期限結構的關鍵因素。核心論點是遠期利率等于市場對于未來實際利率的預期。
如果買賣債券交易成本為零,上述假設成立的話,該理論結論是:投資者購買長期債券并持有到期所獲得的收益與在同樣時期內購買短期債券并滾動操作獲得的收益相同。即無論投資者采取什么樣的投資策略,他都可以期望得到同樣的收益率。
純預期理論對收益率曲線形狀的解釋:
市場參與者預期未來短期利率等于目前的短期利率 ——收益率曲線為水平線
市場參與者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線向下傾斜
市場參與者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
(2)分隔市場理論
該理論認為不同期限債券間的替代性極差,即無法替代;而且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對特定期限又有極強的偏好。
由于不同期限債券的低替代性,所以資金從一種期限債券流向另一種具有較高利率期限債券的幾乎不可能。
所以,該理論認為公司及財政部債券管理決策對收益曲線的形態有重要影響。如果當前的企業和政府主要發行長期債券,那么收益曲線相對陡些;如果當前主要發行短期債券,那么短期收益率將高于長期收益率。
(3)期限偏好理論
該理論假設借款人和貸款人對特定期限都有很強的偏好。但是,如果不符合機構偏好的期限賺取的預期額外回報變大時,實際上它們將修正原來的偏好的期限。
期限偏好理論是以實際收益為基礎的,即經濟主體和機構為預期的額外收益而承擔額外風險。在接受分隔市場理論和純預期理論部分主張的同時,也剔除兩者的極端觀點,較近似的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