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用風險的管理
1.機制管理
機制管理就是建立起針對信用風險的管理機制。對商業銀行而言,信用風險的管理機制主要有: (1)審貸分離機制。(2)授權管理機制。(3)額度管理機制。
2.過程管理
過程管理就是針對信用由提供到收回的全過程,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對商業銀行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事前管理
在此階段,商業銀行審查的核心是 借款人信用狀況,決策的核心是貸與不貸、以什么利率貸。對分析信用借款人的信用狀況,主要是“5C”和“3C”分析。
5C:償還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品格(Character)、擔保品(Collateral)、經營環境(Conditions)
3C:現金流(Cash)、管理(Control)、事業的連續性(Continuity)
(2)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在于商業銀行在貸款的 發放與回收階段的管理。在此階段,商業銀行關注的重點是貸款不要被挪用、貸款是否被有效使用、跟蹤借款人信用狀況的變化、出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在事中管理階段,商業銀行要進行貸款風險分類。目前采用的貸款五級分類方法,即把已經發放的貸款分為 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等五個等級。
正常類貸款:有充分把握還本付息的貸款
關注類貸款:未違約,但存在負面影響財務狀況的主客觀因素的貸款
次級類貸款: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依靠正常收入不能保證還本付息,本息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
可疑類貸款:本息逾期180天以上,無法足額還本付息,即使執行抵押和擔保也要發生一定損失的貸款
損失類貸款:本息逾期1年以上,即使采取一切措施和程序,也無法收回的貸款。
(3)事后管理
在此階段 ,商業銀行要回顧與反思貸款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固化經驗,融入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吸取教訓,亡羊補牢,填補和加強制度中的空白點和薄弱環節。
(四)市場風險的管理
1.利率風險的管理
利率風險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選擇有利的利率;(2)調整借貸期限;(3)缺口管理;(4)持續期管理;(5)利用利率衍生產品交易。
2.匯率風險的管理
匯率風險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選擇有利的貨幣;(2)提前或推遲收付外幣;(3)進行結構性套期保值;(4)做遠期外匯交易;(5)做貨幣衍生產品交易。
3.投資風險的管理
(1)股票投資風險的管理方法
股票投資風險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一是根據對股票價格未來走勢的預測,買入價格即將上漲的股票或賣出價格將下跌的股票;
二是根據風險分散原理,按照行業分散、地區分散、市場分散、幣種分散等因素,進行股票的分散投資,建立起相應的 投資組合,并根據行業、地區與市場發展的動態和不同貨幣的匯率走勢,不斷調整投資組合;
三是根據風險分散原理,在存在知識與經驗、時間或資金等投資瓶頸的情況下,不進行個股投資,而是購買股票型投資基金;
四是同樣根據風險分散原理,做 股指期貨交易或股指期權交易,作為個股投資的替代,以規避個股投資相對集中的風險。
(2)金融衍生產品投資風險的管理方法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
二是進行限額管理。
三是進行風險敞口的對沖與套期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