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分析,債券交易大多在場外進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
(1)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與股票相比少得多,特別對于國債而言,主要受到市場利率和其他宏觀經濟變量(如通貨膨脹率,貨幣供應量等)的影響,而這些因素的變化并不頻繁,所以,債券價格平時的變化一般不大,交易也就不活躍,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債券的這一特點從根本上決定了其流動性相對較低,不適合在交易所內通過競價方式交易。
(2)股票的個股差異大,其價格主要是個體波動。而債券高度同質化,價格一般同步變化。公眾對債券價格走勢的判斷很容易趨同,這樣容易出現單邊市(即只有一邊倒的買盤或賣盤),采取場內指令驅動機制很難成交。另外,由于債券價格同步變化,各種品種之間很容易進行套利,沒有必要像股票那樣在交易所集中交易。
(3)債券品種繁多,而且有一定期限,在場外交易成本更低。以日本為例,債券數目高達7萬多種,根本不可能都在交易所上市。而且債券有償還期,不像股票那樣可以永久交易。特別是短期債券(如國庫券),滾動發行,流通時間很短,每個月都有大量的債券到期而新的債券發行,如果安排在交易所交易,僅辦理上市下市的業務就不堪重負。
(4)債券一般都是大宗交易(block trading),對流動性的要求較高,而場外做市商能提供流動性保障。在交易所競價交易下,大宗交易指令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對手方,而如果投資者將大宗交易指令分解為多個小額指令,這會造成價格的劇烈波動,從而降低債券市場的流動性。
(5)債券市場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對交易方式的需求與公眾投資者不同。例如機構投資者需要方式靈活的一對一談判,需要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需要更強的匿名性,場外交易能較好地滿足其多樣的交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