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操作風險資本計量

第一支柱
資本充足率=合格資本/[信用風險加權資產+12.5×(市場風險資本+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管理≠資本計算
●操作風險資本計量是操作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重要手段,以促進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從基本指標法到標準法,乃至高級計量法,并不代表著資本要求的減少,而是對于操作風險的敏感度越來越強,即能夠相對精確地根據機構操作風險的實際水平來計提資本需要。
●資本計量并不是有效控制操作風險的最好方法,應對操作風險的第一道防線是良好的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
●強調操作風險管理的制度規范。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必須文件齊備。
操作風險資本的三種計算方法
●標準法
●替代標準法
●高級計量法

一、標準法
重點:八大類業務條線;不同操作風險資本要求系數
標準法將商業銀行的所有業務劃分為八大類業務條線,計算時需要獲得每大類業務條線的總收入,然后根據各條線不同的操作風險資本要求系數β,分別求出對應的資本,最后加總八類產品線的資本,即可得到商業銀行總體操作風險資本要求。在各產品線中,總收入是個廣義的指標,代表業務經營規模,因此也大致反映了各產品線的操作風險狀況。β代表商業銀行在特定產品線的潛在操作風險損失與該產品線總收入之間的關系。
商業銀行將業務活動歸類到對應業務條線時,應確保與信用風險或市場風險計量時所采用的業務條線分類定義一致。
根據監管機構的要求,商業銀行使用標準法計量操作風險資本應當至少滿足以下條件:
(1)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當積極參與監督操作風險管理架構;
(2)商業銀行應建立與本行的業務性質、規模和產品復雜程度相適應的操作風險管理系統;
(3)商業銀行應系統性地收集、整理、跟蹤和分析操作風險相關數據,定期根據損失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納入操作風險監測和控制;
(4)商業銀行應建立清晰的操作風險內部報告路線;
(5)商業銀行應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在業務條線實施操作風險管理,并確保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有效性。
二、替代標準法
重點:在具體計量中,除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條線的總收入用前三年貸款余額的算術平均數與3.5%的乘積替代外,替代標準法的業務條線歸類原則、對應系數和監管資本計算方法與標準法完全相同。
替代標準法是介于標準法和高級計量法之間的過渡方法。商業銀行使用替代標準法應當能夠證明使用該方法與使用標準法相比,能夠降低操作風險重復計量的程度。
在具體計量中,除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條線的總收入用前三年貸款余額的算術平均數與3.5%的乘積替代外,替代標準法的業務條線歸類原則、對應系數和監管資本計算方法與標準法完全相同。
替代標準法下的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條線的操作風險監管資本計算公式分別為:
零售銀行業務條線的監管資本=3.5%×前三年零售銀行業務條線
貸款余額的算術平均數×l2%
商業銀行業務條線的監管資本=3.5%×前三年商業銀行業務條線貸款
余額的算術平均數×15%
(商業銀行業務條線的貸款余額中還應包括銀行賬戶證券的賬面價值)
在替代標準法中,商業銀行對除零售銀行和商業銀行以外的業務條線的監管資本,可以按照標準法計算,也可以用其他業務條線的總收入之和與18%的乘積代替。
三、高級計量法
●資格要求:商業銀行的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應當積極參與監督操作風險管理架構,擁
有完整且確實可行的操作風險管理系統,擁有充足的資源支持在主要產品線上和控制及審計領域采用該方法。
●定性標準:商業銀行必須設置獨立的操作風險管理崗位,負責設計和實施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框架。操作風險管理框架包括統一的操作風險管理控制政策和程序、操作風險計量方法、操作風險報告系統,以及操作風險控制/緩釋策略。在采用高級計量法計量操作風險經濟資本時,商業銀行必須:
(1)將操作風險評估系統整合到日常風險管理流程;
(2)將評估結果作為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監測和控制流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風險報告、管理報告、資本分配和風險分析中發揮重要作用;
(3)在全行范圍內對主要業務條線分配操作風險資本,并采取激勵手段鼓勵改進操作風險管理;
(4)定期向業務管理層、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匯報操作風險暴露和損失情況,并明確規定處理程序,針對管理報告中反映的情況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5)以正式文件形式制定內部操作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并在文件中明確規定對違規的處理辦法;
(6)定期對操作風險管理流程和計量系統進行內部和/或外部審計,審計內容必須涵蓋業務部門的活動和操作風險管理崗位情況;
(7)驗證操作風險計量系統,驗證的標準和程序應當符合監管機構的有關規定。
●定量標準:內部積累的損失數據、外部相關損失數據、情景分析、本行的業務經營
環境和內部控制
商業銀行可根據本行業務性質、規模和產品復雜程度以及風險管理水平自行選擇操作風險計量模型,包括損失分布模型、打分卡模型等,模型的置信度為99.9%,觀測期為1年。
監管當局要求商業銀行通過加總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得出監管資本要求,允許商業銀行在計算操作風險損失時,使用內部確定的相關系數。
任何操作風險內部計量系統必須提供與監管機構規定的操作風險范圍和損失事件類型一致的操作風險分類數據。監管當局要求商業銀行通過加總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或在計算非預期損失時已經包括了預期損失)得出監管資本要求,允許商業銀行在計算操作風險損失時,使用內部確定的相關系數,但商業銀行必須驗證其相關性假設,并能證明其系統能在估計各項操作風險損失之間的相關系數方面計算準確、實施合理有效、考慮到了此類相關性估計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壓力情況出現時),且高度可信并符合監管當局要求。
●內部數據要求
商業銀行應明確內部損失數據加工、調整的方法、程序和權限,對內部損失數據應設置合理的損失事件統計金額起點,使用的內部損失數據應與業務條線歸類目錄和損失事件類型目錄建立對應關系。
無論用于損失計量還是用于驗證,商業銀行必須具備至少5年的內部損失數據。對初次使用高級計量法的商業銀行,允許使用3年的歷史數據。此外,商業銀行對由一個中心控制部門(如信息科技部門)或由跨業務條線、跨期事件引起的操作風險損失,應制定合理具體的損失分配標準。
●外部數據要求
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計量系統應使用相關的外部數據,包括公開數據、銀行業共享數據等,并書面規定外部數據加工、調整的方法、程序和權限。外部數據應包含實際損失金額、發生損失事件的業務規模、損失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等信息。
●情景分析
商業銀行應當對操作風險計量系統所使用的相關性假設進行情景分析。此外,在運用外部數據預期潛在的操作風險大額損失時,也應借助風險管理專家的主觀情景分析。商業銀行應及時將事后真實的損失結果與情景分析進行對比,不斷提高情景分析的合理性。
●業務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因素
商業銀行在運用內部、外部損失數據和情景分析方法計量操作風險時,還應考慮到可能使操作風險狀況發生變化的業務經營環境和內部控制因素,并將這些因素轉換成為可計量的定量指標納入操作風險計量系統,使風險評估更具前瞻性,更準確反映商業銀行真實的風險狀況,督促商業銀行按風險管理目標從事資本評估,及時發現操作風險改善和惡化的信號。
中國銀監會依據審慎監管規則,認定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不健全、操作風險管理薄弱的,可要求商業銀行在計量結果的基礎上提高操作風險監管資本。未經監管機構的批準,商業銀行不得隨意變更操作風險監管資本計量方法。
商業銀行在客觀評估操作風險影響程度和發生概率的基礎上,應盡可能準確計量這些風險可能給商業銀行造成的損失,并為此配置相應的經濟資本。
操作風險監管資本應當能夠反映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真實狀況,即監管資本要求應當與所需配置的經濟資本保持基本一致。
相關推薦:
2011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精講筆記
2011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風險管理》精講班習題匯總
特別推薦:
2011年下半年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報名須知
報考專題:2011年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報名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