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基本架構【在線章節測試】
第三節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流程
一、風險識別/分析
(一)主要作用:適時、準確地識別風險是風險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卻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商業銀行業務的日益多樣化以及相關風險的復雜性,極大地增加了風險識別的難度。延誤或錯誤判斷,都將直接導致風險管理信息的傳遞和決策失效,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風險損失。
(二)風險識別包括感知風險和分析風險兩個環節。
感知風險是通過系統化的方法發現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種類、性質;
分析風險是深入理解各種風險內在的風險因素。
(三)風險識別的方法
制作風險清單:商業銀行識別風險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采用類似于備忘錄的形式,將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逐一列舉,并聯系經營活動對這些風險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資產財務狀況分析法:風險管理人員通過實際調查研究以及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財產目錄等財務資料進行分析,從而發現潛在的風險;
失誤樹分析法:通過圖解法來識別和分析風險事件發生前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
分解分析法:將復雜的風險分解為多個相對簡單的風險因素,從中識別可能造成嚴重風險損失的因素。
知識要點:風險管理的收益與平衡
風險因素考慮得愈充分,風險識別與分析也會愈加全面和深入。但隨著風險因素的增加,風險管理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呈幾何倍數增長,所產生的邊際收益呈遞減趨勢。
二、風險計量
(一)作用:風險計量是全面風險管理、資本監管和經濟資本配置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商業銀行能夠有效運用計量模型來正確評價自身的風險/收益水平,這是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優勢。
(二)國際最佳實踐:針對信用風險的 Risk Metrics,Credit Metrics,KMV 等模型;針對市場風險的VaR模型;針對操作風險的高級計量法等。
(三)關鍵點:開發風險管理模型的難度不在于所應用的數學和統計知識有多么深奧,重要的是模型開發所采用的數據源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充足性。目的是確保最終開發的模型可以真實反映商業銀行的風險狀況。
商業銀行應當根據不同的業務性質、規模和復雜程度,對不同類別的風險選擇適當的計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設前提和參數,盡可能準確計算可以量化的風險\評估難以量化的風險。同時,充分認識到不同風險計量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采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其他分析手段進行補充。
(四)風險計量不是萬能的,模型風險:商業銀行在追求和采用高級風險量化方法時,應當意識到,高級量化技術通常伴隨著計量方法的復雜化,進而形成新的風險(如模型風險等)。因此,在利用高級風險量化方法進行風險管理決策以及核算監管資本的數量時,商業銀行應當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術條件,并且通過監管機構的審核。
三、風險監測:動態、連續的過程
兩個層面的具體內容:
監測各種可量化的關鍵風險指標(KRIs)以及不可量化的風險因素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確保風險在進一步惡化之前提交相關部門,以便其密切關注并采取恰當的控制措施。
報告商業銀行所有風險的定性/定量評估結果,并隨時關注所采取的風險管理/控制措施的實施質量/效果。
兩個要求:動態連續;滿足不同風險層級和不同職能部門對于風險狀況的多樣化需求。
四、風險控制
(一)目標:對經過識別和計量的風險采取分散、對沖、轉移、規避和補償等措施,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過程。
(二)要求:
(1)風險控制戰略和策略符合經營目標的要求;
(2)具體措施與緩釋工具符合成本/收益要求;
(3)通過對風險誘因的分析,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完善風險管理程序。
(三)國際最佳實踐:在日常風險管理操作中,具體的風險管理/控制措施可以采取從基層業務單位到業務領域風險管理委員會。最終到達高級管理層的三級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