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市場風險管理 【在線章節測試】
第一節 市場風險識別
一、特征及分類
(一)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最重要的市場風險,直接影響所有金融和商業產品的價格。
影響匯率水平(利率平價,parity)
影響股票價格(折扣率)
影響所有商品價格
利率風險的概念
利率的不確定性波動會影響商業銀行貸款的利息收入以及借款的利息成本,造成實際凈利息收入與預期凈利息收入的偏差;利率的不確定性波動將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的市場價值,造成商業銀行資產凈值的潛在損失。
利率風險的類型
重新定價風險(又稱缺口風險)
關鍵詞:資產、負債到期日和重新定價不匹配
重新定價風險也稱期限錯配風險,是最主要和最常見的利率風險形式,源于銀行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價期限(就浮動利率而言)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這種重新定價的不對稱性使銀行的收益或內在經濟價值會隨著利率的變動而發生變化。
收益率曲線風險
收益率曲線是由不同期限但具有相同風險、流動性和稅收的收益率連接而形成的曲線,用以描述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正常情況下,金融產品的到期期限越長,其到期收益率越高。但因重新定價的不對稱性,收益率曲線的斜率和形態都可能發生變化(即出現收益率曲線的非平行移動),對銀行的收益或內在經濟價值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形成收益率曲線風險,也稱利率期限結構變化風險。
基準風險
關鍵詞:重新定價資產、負債無缺口 利率浮動幅度不同
基準風險也稱利率定價基礎風險,也是一種重要的利率風險。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據的基準利率變動不一致的情況下,雖然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的重新定價特征相似,但因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發生了變化,也會對銀行的收益或內在經濟價值產生不利的影響。
期權性風險
期權性工具因具有不對稱的支付特征而給期權出售方帶來的風險,被稱為期權性風險。
國外利率市場化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金融自由化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許多國家相繼完成利率市場化進程。英、德等國銀行存款成本上升、貸款收益減少,存貸凈利息收益銳減,利差由4%左右下降至3%甚至接近2%.美、法等經營規模較小銀行,盲目高息攬存,并以中長期形式運用到風險高、投機較濃的房地產和證券行業,資金來源和運用期限錯配,造成資產組合風險過分集中,最終導致虧損甚至破產。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生的銀行倒閉多與銀行對利率風險缺乏有效管理有關,銀行普遍利用短期負債為固定利率的長期貸款提供資金。
我國利率市場化趨勢判斷:我國利率市場化趨勢要求加強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
自1978年開始,我國逐步放松對利率的管制
利率市場化改革趨勢:“五先五后”的模式分階段縱深推進——“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貸款先擴大浮動幅度,后放開上限;存款先放開大額存款,后放開一般存款”。
美國:1973年《Q條例》修訂,超10美元存款利率放開
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要求加強利率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經營結構過于單一,利潤來源過于依賴利差收入
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水平不高
利率風險管理意識滯后、人才匱乏
利率風險的識別、衡量、評估和規避機制尚未健全
(二)匯率風險
由于匯率的波動而導致銀行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
匯率風險通常源于以下業務活動:
(1)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外匯交易服務或進行自營外匯交易,不僅包括外匯即期交易,還包括外匯遠期、期貨、互換和期權等交易;
(2)銀行賬戶中的外幣業務,如外幣存款、貸款、債券投資、跨境投資等。
匯率風險大致分為兩大類:外匯交易風險、外匯結構性風險。
(1)外匯交易風險
銀行的外匯交易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為客戶提供外匯交易服務時未能立即進行對沖的外匯敞口頭寸,二是銀行對外幣走勢有某種預期而持有的外匯敞口頭寸。
(2)外匯結構性風險,由于銀行資產與負債以及資本之間幣種的不匹配而產生的。
案例分析:資產負債幣種差異形成的外匯結構性風險
假設商業銀行以美元為單位進行外幣資產管理,當期外幣資產和負債如下表所示:
根據上表可知,該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存續期完全匹配(即DA=DL=1年),但資產和負債的幣種存在差異。
(三)股票價格風險
股票價格風險是指由于商業銀行持有的股票價格發生不利變動而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損失風險。
(四)商品價格風險
商品價格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所持有的各類商品的價格發生不利變動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的風險,這里的商品包括農產品,礦產品,貴金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