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用風險管理 【在線章節測試】
第三節 信用風險監測與報告
定義:信用風險監測是指通過各種監測技術,動態捕捉信用風險指標的異常變動,判斷是否達到引起關注的水平或超過閾值,并采取相應措施。
目標:對借款人的了解;對合同執行情況的監測;對抵質押物的評估;對五級分類的調整;補救。
JP摩根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貸款決策前預見風險并采取預控措施,對降低實際損失的貢獻度為50%~60%;在貸后管理過程中檢測到風險并迅速補救,對降低風險損失的貢獻度為25%~30%;而當風險產生后才進行事后處理,其效力則低于20%。
一、風險監測對象:單一客戶、組合風險監測
(一)單一客戶風險監測
單一客戶風險監測方法包括一整套貸后管理的程序和標準,并借助客戶信用評級、貸款分類等方法。商業銀行監測信用風險的傳統做法是建立單個債務人授信情況的監測體系,監控債務人或交易對方各項合同的執行,界定和識別有問題貸款,決定所提取的準備金和儲備是否充分。
指標體系:基本面指標和財務指標
1.基本面指標
?、倨焚|類指標。包括融資主體的合規性、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組織架構、管理層素質、還款意愿、信用記錄等。
?、趯嵙︻愔笜?。包括資金實力、技術及設備的先進性、人力資源、資質等級、運營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資影響、對外擔保因素影響等。
?、郗h境類指標。包括市場競爭環境、政策法規環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環境等。
2.財務指標
?、賰攤芰χ笜?。包括營運資金、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等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利息保障倍數、債務本息償還保障倍數、資產負債率、凈資產負債率、有息負債的息稅前盈利(EBITDA)、現金支付能力等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②盈利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產品銷售利潤率、營業收入利潤率、總收入利潤率、銷售凈利潤率、銷售息稅前利潤率、資本收益率、銷售成本收益率、營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總成本費用凈利潤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權益報酬率、股利發放率、價格與收益比率等指標。
?、蹱I運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等指標。
?、茉鲩L能力指標。包括資產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權益增長率等指標。
從客戶風險的外生變量來看,借款人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主要股東、上下游客戶、市場競爭者等“風險域”企業持續交互影響的。這對單一客戶風險的監測,需要從個體延伸到“風險域”企業。
商業銀行對單一借款人或交易對方的評價,應定期進行復查。當條件改善或惡化時,應對每個客戶重新評級,確保內部評級與授信質量一致。
內部評級是監測和控制單一借款人或交易對方信用風險的重要工具。評級下降的客戶應當接受額外的管理和監測。一般而言,對于信用等級較高的客戶偶爾發生的風險波動,應給予較大的容忍度;對于風險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戶,則應給予較小的容忍度。
需要注意:
從單一客戶風險的檢測到同類別客戶的風險監測(從個體延伸到“風險域”企業);內部評級是風險監測的重要工具。
(二)組合的風險監測
1.傳統方法:對資產組合的集中度和結構進行分析監測。商業銀行可以依據風險管理專家的判斷,給予各項指標一定權重,得到對單個資產組合風險判斷的綜合指標或指數。
2.資產組合模型:
?。?)估計各風險暴露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得到整體價值的概率分布。
當然,估計大量個體暴露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困難,一般把暴露歸成若干類別,假設每一類別內的個體暴露完全相關。在得到各個類別未來價值的概率分布后,再估計風險類別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得到整體的未來價值概率分布。
?。?)不處理各暴露之間的下相關性,直接估計該組合資產的未來價值概率分布。
組合監測能夠體現多樣化投資產生的風險分散效果,防止國別、行業、區域、產品等維度的風險集中度過高,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二、風險監測主要指標
不良資產/貸款率
不良貸款率=(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 損失類貸款)/各項貸款×100%
預期損失率
預期損失率=預期損失/資產風險暴露×100%
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
單一(集團)客戶貸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團)客戶貸款總額/資本凈額×100%
貸款風險遷徙率:
風險遷徙類指標衡量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變化的程度,表示為資產質量從前期到本期變化的比率,屬于動態監測指標。
?。?)正常貸款遷徙率
正常貸款遷徙率=(期初正常類貸款中轉為不良貸款的金額 期初關注類貸款中轉為不良貸款的金額)/(期初正常類貸款余額一期初正常類貸款期間減少金額 期初關注類貸款余額一期初關注類貸款期間減少金額)×100%
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中轉為不良貸款的金額,是指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中,在報告期末分類為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的貸款余額之和。
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期間減少金額,是指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中,在報告期內,由于貸款正常收回、不良貸款處置或貸款核銷等原因而減少的貸款。
?。?)正常類貸款遷徙率
?。?)關注類貸款遷徙率
?。?)次級類貸款遷徙率
?。?)可疑類貸款遷徙率
案例分析:貸款遷徙率
假設商業銀行當期期初共有l 000億元貸款,其中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貸款分別為900億元、50億元、30億元、15億元、5億元。該年度銀行正常收回存量貸款l50億元(全部為正常類貸款),清收處置不良貸款25億元,其他不良貸款形態未發生變化,新發放貸款225億元(截至當期期末全部為正常類貸款)。至當期期末,該銀行正常類、關注類貸款分別為950億元、40億元。則該銀行當年度的正常貸款遷徙率為:該行期初正常貸款余額為900 50=950(億元),期內減少額為150億元,期末正常貸款為950 40=990(億元),其中來自原正常貸款的為990—225=765(億元),期內貸款遷徙為不良貸款的金額為950—150—765=35(億元),所以正常貸款遷徙率為:35/(950—150)×100%=4.38%.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一般準備 專項準備 特種準備)/(次級類貸款 可疑類貸款 損失類貸款)
一般準備是根據全部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用于彌補尚未識別的可能性損失的準備;專項準備是指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后,按每筆貸款損失的程度計提的用于彌補專項損失的準備;特種準備指針對某一國家、地區、行業或某一類貸款風險計提的準備。
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
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貸款實際計提準備/貸款應提準備×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