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
銀行風險管理是指在銀行經營的過程中,運用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以確保銀行經營安全,進而實現以最小成本獲取盡可能大收益的行為總和。
銀行風險管理是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
從總體上來看,銀行風險管理至今經歷了資產風險管理階段、負債風險管理階段、資產負債風險管理階段和全面風險管理四個階段。
1.資產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前,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業務的風險管理,強調保持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這主要是與當時銀行業務以資產業務如貸款等為主有關,銀行經營中最直接、最常見的風險來自資產業務。
2.負債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銀行變被動負債為積極性的主動負債, 開始大量金融創新并使用金融工具,如大額存單、回購協議、同業拆借等,利用發達的金融市場來擴大銀行的資金來源,進一步增加資產運用,刺激經濟的發展。銀 行被動負債方式向主動負債方式的轉變,導致了銀行業的一場革命,但同時負債規模的擴大,也加大了銀行經營的風險,使銀行的經營環境更加惡劣。在這種情況 下,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
3.資產負債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固定匯率制度向浮動匯率制度轉變,匯率波動不斷加大。 始于l973年的石油危機,導致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加劇,利率的波動也開始變得更為劇烈。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模式穩健有余而進取不足,單一的負債風險管理模 式進取有余而穩健不足,兩者均不能保證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它突出強調了對資產業務、負債業務風險的協調管理,通過對資產與負債的結構和期限的共同調整、經營目標的互相代替以及資產分散實現總量平衡和風險控制。
4.全面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80年代之后, 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的變窄、金融衍生工具的廣泛使用,銀行開始發現自己可以從事更多的風險中介工作,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期限轉換中介,特別是 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刨新的迅猛發展,使銀行面臨的風險呈現多樣化、復雜化、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增加了銀行風險管理的復雜性。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技術有了新的提升,人們對風險的認識更加深入,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學等一系列技術逐漸應用于銀行的風險管理。隨著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出臺,國際銀行業基本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風險管理原則體系。
2004年6 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出臺,標志著現代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出現了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由以前單純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式轉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并舉,組織流程再造與技術手段創新并舉的全面風險管理階段。
三、全面風險管理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銀行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銀行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全面風險管理是一種以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為指導,以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它已經成為國際化銀行謀求發展和競爭優勢的最重要方式。
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 銀行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要求風險管理體系必需是全球化的。
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指對整個銀行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種風險的通盤管理險管理理念、目標和標準的統一,風險管理的全面化、系統化。
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
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銀行可以采取統一授信管理、資產組合管理以及資產證券化、信用衍生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防范和轉移各類風險
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無論是董事會、管理層,還是業務部門,乃至運營部門,每個人在從事崗位工作時,都必須深刻了解可能存在的潛在的風險因素,并主動地加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