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銀行個人理財理論與實務基礎【章節習題】
第一節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理論基礎
一、生命周期理論
(一)創建人:生命周期理論是由F.莫迪利安尼等人創建的。
(二)基本思想:該理論指出個人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他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的,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
也就是說,一個人將綜合考慮其即期收入、未來收入以及可預期的支出、工作時間、退休時間等因素,來決定當前的消費和儲蓄,使其消費水平在一生內保持相對平穩的水平,而不至于出現消費水平的大幅波動。
(三)主要觀點:
該理論將家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
(四)生命周期理論在個人理財中的運用
二、貨幣的時間價值
(一)時間價值與影響因素
1.時間價值:是指貨幣資金經過一段時間的投資、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
2.貨幣時間價值的原因
(1)貨幣占用具有機會成本,因為貨幣可以滿足當前消費或用于投資而產生回報;
(2)通貨膨脹可能造成貨幣貶值,需要補償;
(3)投資可能產生投資風險,需要提供風險補償。
3.影響貨幣時間價值的主要因素
(1)時間:時間的長短是影響貨幣時間價值的首要因素;
(2)收益率:是決定貨幣在未來增值程度的關鍵因素;
(3)通貨膨脹率:是使貨幣購買力縮水的反向因素;
(4)計息方式:單利每期利息都以最初本金為計算基數;復利以本金與前期產生的利息為基數進行計算,因此復利具有收益倍增效應。
(二)貨幣時間價值與利率的計算
1.基本參數
(1)現值:貨幣當前的價值(PV或P);
(2)終值:貨幣在未來某個時點的價值,包括單利終值和復利終值(FV或F);
(3)時間:貨幣資金價值的參照系(t);
(4)利率:影響貨幣時間價值程度的波動要素(r)。
2.現值和終值公式
3.復利期間與有效年利率的計算
(1)復利期間對終值的影響
(2)有效年利率(EAR)
所謂有效年利率就是當年復利次數m次的情況下,所換算出來的相當于每年復利一次情況下的收益率。
4.年金的計算
年金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一組時間間隔相同、金額相等、方向相同的現金流。常用PMT表示。
根據現金流發生時間點不同分為期初年金和期末年金,不做特別說明情況下,都是指期末年金。
三、投資理論
(一)收益與風險
1.持有期收益和持有期收益率
投資的時間間隔就是持有期,持有期間的收益就是持有期收益(HPR)。相應的持有期收益率(HPY)就是持有期間的收益率。在數值上等于持有期間所獲得的全部收益與初始投資的比率。存在如下關系式:
(1)面值收益=紅利+市值變化
(2)收益率(百分比收益)=面值收益/初始投資
=紅利收益(基本收益) 資本利得收益
2.預期收益率
預期收益率是指投資對象未來可能獲得的各種收益率的平均值。
任何投資活動都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投資收益也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具有風險。但為了便于比較,可以用預期收益(期望收益)來描述。
3.風險的測定
4.必要收益率
(1)概念
必要收益率是投資所要求的最低回報率,也稱必要回報率。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所接受的最低收益率。
(2)必要收益率的構成
必要收益率=時間價值 通貨膨脹率 風險補償率
(3)產生必要回報率的原因
①時間補償。
投資者放棄當前消費所要求的補償,也就是將來的貨幣總量購買力要大于當前投入的貨幣總量的實際購買力。
在不存在通脹的條件下,這個增量就是投資的真實收益,即貨幣的純時間價值,也叫真實收益率。
②通貨膨脹的補償。
對通貨膨脹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
③風險補償。
對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進行補償
(二)資產組合理論
1.組合史話(補充)
(1)萌芽階段:17世紀,日本米市交易商率先采用技術分析方法確定價格。
(2)技術準備階段:1897年,美國證券分析的祖師爺查爾斯。道,發表道瓊斯指數成為投資分析方法和理論的分水嶺。
(3)樸素組合思想的產生:1929-1933年的大蕭條,提出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4)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建立和發展:1952年,馬柯維茨提出《資產組合選擇——投資的有效分散》。
2.資產組合理論基本原理
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上眾多證券中,選擇若干證券進行組合,以求得單位風險水平上的收益最大,或者單位收益水平上的風險最小,從而得到一個有效組合——最優組合。
3.資產組合的兩個核心變量:收益(期望收益)和風險(方差)
(1)組合期望收益:可以由各單一資產的期望收益率計算
(2)風險:可以由各單一資產的方差進行計算
4.資產組合的風險和收益
(1)組合期望收益:可由各單一資產期望收益率計算
5.資產組合風險和相關關系
謹慎的忠告:
相關關系——組合效果的隱形殺手!
6.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兩個重要概念: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1)系統性風險也稱宏觀風險,是指由于某種全局性的因素而對所有投資項目(產品)都產生作用的風險。具體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購買力風險、政策風險等。
(2)非系統性風險也稱微觀風險,是因個別特殊情況造成的風險,它與整個市場沒有關聯。具體包括財務風險、經營風險、信用風險、偶然事件風險等。
7.最優資產組合
(1)選擇資產組合的基本原則:
在收益水平既定條件下,尋找風險水平最低的投資組合;
在風險水平既定條件下,尋找預期收益最高的投資組合。
(2)投資者的個人偏好
①概念:是指為實現既定的投資目標,投資者在承擔風險的種類、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態度。
②風險偏好類別:
風險追求者(進取型):認為A組合增加的投資收益超過了對增加風險的補償;
風險中立者(中庸型):認為A組合增加的投資收益恰好補償了增加的風險;
風險回避者(保守型):認為A組合增加的投資收益不足以補償增加的風險;
(3)關于無差異曲線
①概念:對于一個特定的投資者,任意給定一個資產組合,根據他對風險的態度,按照期望收益率對風險補償的要求,可以得到一系列滿意程度相同(無差異)的資產組合,這一系列滿意程度相同的資產組合就是該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
②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
③無差異曲線的特點:
a、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投資組合具有相同滿意程度;
b、不同的無差異曲線不會相交;
c、無差異曲線的位置越高,其帶來的滿意程度越高;
d、通常,無差異曲線是一簇互不相交的斜向上的曲線;
e、向上傾斜的曲線表明風險越大,要求用更高的邊際期望收益率予以補償。
④無差異曲線的形狀:
a、投資者對風險毫不在意,只關注收益率;
b、投資者對收益率毫不在意,只關注風險;
c、陡峭的無差異曲線相對平坦的無差異曲線要激進一些,相同風險情況下,要求更多的風險補償。
(4)最優資產組合的確定
8.最優投資組合管理的五個步驟:
(1)資產分析:各資產風險、收益、相關性等;
(2)組合分析:預測各組合的收益和風險;
(3)組合選擇:根據投資的偏好選擇最佳組合;
(4)組合評價:對組合的實際表現進行評估;
(5)組合調整:調整組合中資產種類、比例等使之達到最佳狀態。
四、資產配置原理
(一)資產配置1.概念:資產配置是指依據所要達到的理財目標,按資產的風險最低與報酬最佳的原則,將資金有效地分配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上,構建能夠達到增強投資組合報酬與控制風險的資產投資組合。
2.資產配置的依據:①不同資產的報酬率不同;②不同資產的風險特性不同;③不同資產的價格波動性不同。
通過資產配置,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保持穩健的投資收益率。
3.資產配置需要考慮的因素:資產配置的目的是要獲得最佳的投資組合。就需要通過完整的、縝密的流程來建立。資產配置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投資目標規劃;(2)資產類別的選擇;(3)資產配置策略;(4)資產配置的比例;(5)定期檢視與動態分析調整。
(二)資產配置的基本步驟:第一步:了解客戶屬性;第二步:生活設計與生活資產撥備;第三步:風險規劃與保障資產撥備;第四步:建立長期投資儲備;第五步:建立多元化的產品組合。
1.第一步:了解客戶屬性(1)目的:從客戶實際需要出發,為客戶建議客戶認為較好的產品,這是為客戶進行資產配置的基礎和前提。
(2)內容:年齡、學歷、家庭結構、職業職位、收入狀況、理財目標、風險偏好、資產結構、性情愛好等。
2.第二步:生活設計與生活資產撥備(1)目的:為客戶生活預留生活保障,構筑第一道防火墻——短期保障。
(2)家庭儲備金保障的內容(通常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儲備金:6-12個月的基本生活費;二是意外支出或不時之需儲備金:5-10%的家庭凈資產;三是家庭短期債務儲備金:3-6個月的信用卡透支、消費貸款月供;四是家庭短期必須支出:買房買車、結婚生子、裝修、旅游等。
(3)家庭儲備金的準備方式:銀行活期存款、七天通知存款或半年以內定期存款方式、購買貨幣市場基金等安全性、流動性好的產品。
3.第三步:風險規劃與保障資產撥備(1)目的:建立第二道防火墻——中長期保障。
(2)中長期保障的內容(中長期的巨大風險):失業、疾病、意外、養老等。
(3)中長期保障的方式:一是家庭成員的社會保險:醫療、失業、工傷、生育、養老等基本社會保障保險;二是家庭成員的重大疾病保險、意外保險、養老保險等商業性保險;三是家庭購買車險、房險等財產性保險。
4.第四步:建立長期投資儲備(1)內容:對于年度或月度的資金結余,或者是根據自己的習慣定期定額定投的基金,如:子女教育投資、養老投資基金等、定期儲蓄。
(2)方式:定期定額定投基金或零存整取的存款。
5.第五步:建立多元化的產品組合(1)內容:客戶多年積累下來的閑置資金及經過上述配置以后的剩余資金。
(2)方式:根據客戶的特征、偏好和需求等情況選擇高、中、低風險的產品進行比例合理的投資,包括股票、債券、基金、黃金等。
(三)常見的資產配置組合模型(1)金字塔型①低風險、低收益資產(50%):存款、債券、貨幣基金、房產等;②中風險、中收益資產(30%):基金、理財產品、房產等;③高風險、高收益資產(20%):股票、外匯、權證等。
優點:安全穩定。
(2)啞鈴型①低風險、低收益資產(比例高):存款、債券、貨幣基金、房產等;②中風險、中收益資產(比例低):基金、理財產品、房產等;③高風險、高收益資產(比例高):股票、外匯、權證等。
優點:可以充分享受黃金投資周期的收益。
(3)紡錘形①低風險、低收益資產(比例低):存款、債券、貨幣基金、房產等;②中風險、中收益資產(比例高):基金、理財產品、房產等;③高風險、高收益資產(比例低):股票、外匯、權證等。
優點:安全性高,適合成熟市場。
(4)梭鏢型①低風險、低收益資產(比例低):存款、債券、貨幣基金、房產等;②中風險、中收益資產(比例低):基金、理財產品、房產等;③高風險、高收益資產(比例高):股票、外匯、權證等。
優點:投資力度強,遇到投資黃金期能獲得高收益。
缺點:穩定性差、風險度高。
五、投資策略與投資組合的選擇
(一)市場有效性與投資策略的選擇
1.隨機漫步與市場有效性
(1)隨機漫步
隨機漫步也叫隨機游走,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不可預測的。
(2)市場有效性
市場有效性是指市場價格對市場信息的反映程度。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市場價格將反映所有的信息。股票價格的變化是對新的信息作出的反映,從而表現為上漲或下跌。由于新信息是不可預測的,因此,股價的隨機變化表明了市場是有效的。
2.市場有效的三個層次
(1)弱型有效市場(反映歷史信息)
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全部能從市場交易數據中得到的信息,包括歷史股價、交易量等。
結論:如果市場是弱型有效的,市場價格的趨勢分析(技術分析)是徒勞的,因為過去的市場價格資料都是公開的,隨時可以得到。
(2)半強型有效市場(反映所有公開信息)
市場價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公開的信息,包括公司公布的財務報表和歷史上的價格信息。
結論:基本面分析不起作用,不能為投資者帶來超額利潤。
(3)強型有效市場(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內幕信息)
市場價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公開信息和內幕信息。
(4)三者的關系:
強型有效市場包含半強型有效市場,半強型有效市場包含弱型有效市場。
3.有效市場假定對投資策略的含義
市場是否有效對投資策略有著重要的影響。
(1)如果相信市場是完全有效的,投資者將采取被動投資策略。
原因:如果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市場價格波動只反映未來信息,從而市場表現為隨機漫步,任何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甚至包括內幕信息都是徒勞的、沒有用的,因此不可能通過分析手段獲得超額收益。
結論:投資者只能通過建立一個充分的分散化的組合,獲取市場平均收益。
(2)如果相信市場是無效的,或者不完全有效,投資者可以采取主動的投資策略。
①如果相信市場是半強有效的,投資者可以采取主動策略,獲取內幕信息來獲利。
因為所有公開信息和歷史信息都反映在價格中了,只有內幕信息可以使得投資者獲取超額收益。
結論:因此投資者的基本面分析和技術分析沒有用,但可以想方設法獲取內幕信息。
②如果相信市場是弱型有效的,投資者可以采取主動投資策略,通過基本面分析和內幕信息來獲利。
市場價格反映了所有歷史信息,可以通過基本面分析和內幕信息來獲利。
結論:因此投資者的技術分析沒有用。但可以進行基本面分析或者設法獲取內幕信息。
(二)理財工具和投資組合的選擇
一般的理財產品涉及三個方面的特性: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不同產品三性的表現方式不同。
(1)銀行存款: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收益性差;
(2)國債: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收益性略高于定期存款,但流動性較差;
(3)公司債券:收益性高于存款與國債,但安全性低;
(4)股票:收益性高、安全性低、流動性好;
(5)基金:介于股票與債券之間;
(6)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差、安全性比基金、債券、股票高;
(7)外匯:收益中等、風險高、流動性高;
(8)房地產:流動性差、安全性高于證券、收益中等;
(9)金銀:安全性高、收益性中等、流動性差;
(10)期貨期權:收益率最高,風險最高。
(三)個人資產配置中的三大產品組合
1.低風險、高流動性產品組合
(1)特點: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收益性差;
(2)內容:定活期存款、貨幣基金、國債;
(3)目的:應對日常生活開支、短期債務支出、意外支出。
2.中風險、中收益產品組合
(1)特點:風險可控、收益較高;
(2)內容:基金、藍籌股票、指數投資;
(3)目的:滿足中長期生活需要,如:子女教育、養老、購房準備、贍養父母等。
3.高風險、高收益產品組合
(1)特點:高風險、高收益;
(2)內容:期權、期貨、金融衍生品、彩票、對沖基金;
(3)目的:投機獲取高額回報,一般不應超過資產總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