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解析】公司戰略是指公司層面的戰略,也稱為企業整體戰略。具體內容包括:規定了企業使命和目標、企業宗旨以及發展計劃、整體的產品或市場決策。
2.C
【解析】當前經濟狀況會影響一個企業的財務業績。經濟的增長率取決于商品和服務需求的總體變化。其它經濟影響因素包括:稅收水平、通貨膨脹率、貿易差額和匯率、失業率、利率、信貸投放以及政府補助等。
3.B
【解析】鉆石條件是指產品或服務必須有強大的國內市場需求。
4.C
【解析】該公司進行市場細分時,30歲左右的家庭用戶,收入中等屬于人口細分。追求平和、協調的生活方式,希望通過車能給家庭成員帶來更多的便利、關懷、色彩和快樂屬于心理細分,注重實用屬于價值細分。因此不包括地理細分變量。
5.A
【解析】內部基準:即企業內部之間互為基準進行學習與比較。由于企業內部存在著不同地理區域的部門,它們之間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不同的業務類型以及管理層與職員之間不同程度的融洽關系,因此可互為基準進行比較。
6.A
【解析】衡量戰略可接受性的主要方法是對特定戰略可能產生的投資回報進行評估,對影響投資決策的戰略性問題進行量化并不容易或者甚至不可能。通常需要使用以下四種財務技術方法:
(1)投入資本回報率法。投入資本回報率等于獲取利潤的數量除以新戰略需要投入的資本。
(2)現金凈流量法?,F金凈流量是折舊前的利潤減去在項目營運資本上的周期性投資。(3)投資回收期法。當項目中有大量專門的資本投資時,通常使用投資回收期。
(4)未來現金流折現分析法(DCF)。折現現金流是在重新評估了現金流量的每個單獨因素之后,根據未來戰略中的預計現金流量和組織的資本成本計算出其資本的凈現值。折現現金流量分析法是最廣泛使用的投資評估方法,而且實質上是投資回報評估的一種延伸。選項B盈虧平衡分析用于分析戰略方案的可行性。選項C用于戰略的篩選。
7.C
【解析】共有三種平衡產能與需求的方法:
(1)資源訂單式生產:當需求不具獨立性時,企業僅購買所需材料并在需要時才開始生產所需的產品或提供所需的服務。例如,建筑企業可能會收到承建新的道路橋梁的大訂單,該建筑企業將僅在簽訂了合同之后才開始采購必需的資源。
(2)訂單生產式生產:在采用某些運營流程的情況下,企業可能對未來需求的上漲非常有信心,從而持有為滿足未來訂單所需的一種或多種資源的存貨。例如,企業會配備適當的勞動力和設備,但企業會在實際收到訂單之后才開始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
(3)庫存生產式生產:許多企業在收到訂單之前或在知道需求量之前就開始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這種情況在制造型企業非常常見。
8.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以判斷,該企業同時經營鋼鐵、金融、教育、酒店經營等產業,屬于多元化的企業,企業規模也達到了全國百強,屬于規模較大的企業。戰略業務單位組織結構尤其適用于規模較大的多元化經營的企業。
9.D
【解析】客戶角度的目標和指針可以包括目標市場的銷售額(或市場份額)以及客戶保留率、新客戶開發率、客戶滿意度和盈利率。卡普蘭和諾頓把這些稱為滯后指標。在明確價值定位的過程中,卡普蘭和諾頓定義了幾個與客戶滿意度有關的驅動指標。時間、質量、價格、可選性、客戶關系和企業形象。他們把這些稱為潛在的領先指標。
10.B
【解析】一般而言,實務中的股利政策有四大類: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零股利政策和剩余股利政策。對于選項B固定股利政策,它是將每年發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個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較長的時期內不變,此政策的缺點在于股利的支付與盈余相脫節,當盈余較低時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這可能造成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因此,選項B為正確答案。選項A剩余股利政策,它是稅后利潤在滿足投資方案所需權益資本后有剩余時,才作股利予以分配;選項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它是確定一個股利占盈余的比例,長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選項D零股利政策,是所有剩余盈余都投資回企業中,在企業成長階段通常會使用這種股利政策,并將其反映在股價的增長中。
11.B
12.C
【解析】選項A屬于內部監督,選項B屬于控制活動,選項D屬于風險評估。
13.B
【解析】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1916年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例如,如果一籃子商品在美國需要花25萬美元,而同樣一籃子商品在英國需要15.05萬英鎊,在購買力平價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美元與英鎊的匯率為1.67美元對1英鎊。
14.A
【解析】由于9月9日EuR/UsD=1.3020,超過了執行價EUR/USD=1.2700,該企業選擇行使期權,按1.2700的匯率買入100萬歐元,扣除期權費后,企業可節約財務成本1.0萬美元:100×(1.3020-1.2700)-2.2=1.0(萬美元)。
15.A
【解析】在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中,客戶和競爭對手是造成企業破產的主要原因。其他利益相關者并不是主要原因,但會起到推動作用。
16.D
【解析】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產品質量標準,不能滿足用戶和消費者需要而產生的一切損失。
構成 |
基本含義 |
預防成本 |
為減少質量損失和檢驗費用而發生的各種費用,是在結果產生之前為了達到質量要求而行的一些活動的成本。例如員工的培訓成本 |
鑒定費用 |
按照質量標準對產品質量進行測試、評定和檢驗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是在結果產生之后,為了評估結果是否滿足要求進行測試活動而產生的成本。例如完工產品的檢驗成本和測試成本 |
內部失效成本 |
質量不足引起的成本,在時間轉移或服務從企業轉移到顧客或客戶的過程中識別出來的問題。例如,在失效或客戶不滿意之后對產品和服務說明的檢查成本,或者在檢查過程中退貨的成本(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
外部失效成本 |
是指質量不足產生的成本,即在項目或服務從企業轉移到客戶的過程之后識別出來的問題。例如,替換不符合標準的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或者客戶服務部門的成本(產品出廠后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
專題推薦:201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準考證打印專題
系列推薦:2013注會《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章節復習資料|戰略風險管理單元測試題答案
備考專題:201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備考專題 2013年注冊會計師考試課后章節練習及答案專題
為了幫助大家通過考試,233網校提供注冊會計師VIP班(含精講班+沖刺班+習題班+真題解析班+機考實戰班)免費試聽 點擊進入>>,233網校祝大家考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