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有定額計價模式的缺陷。
現有定額雖然有信息價作為報考調整依據,但是,基本上仍然是靜態的定額計價模式,與歐美國家的計價模式存在較大差距,而其中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報考節奏是現有定額計價模式的最大缺陷。首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工業經濟中衡量生產力的生產函數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能源等要素,把知識、技術看作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被納入生產函數之內"1隨著現代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科技由生產函數的外部因素轉為內部的決定性因素。定額的測算速度難以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也與定額的穩定性要求相勃。其次,列入定額和信息的材料種類難以適應品種繁多的建材市場,對材料的定價要求也與同類不同品牌材料的價格差異性起沖突。第三,不同的激勵方式下,工人的生產效率不同,我國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平穩過渡的變革時期,企業的管理形式和制度都在不斷探索,生產效率已今非昔比,人工消耗明顯減少。同時,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市場對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裝修項目對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消耗量大、價高。因此,現有定額反映的人工消耗和價格與實際誤差較大。第四,表現在定額所留的活口上,實施同一項目,采用不同的工藝可得出不同的造價,這是由成本形成價格的計劃經濟計價模式,而不是由競爭形成價格的市場經濟計價模式。第五,同一項目由不同的施工企業實施,或施工企業在不同時期實施,管理成本不同、材料、人工消耗也不同。同一項目在同一轄區內,如果選址不同,則外部條件也不同,最終成本也不同。以統一的定額價格來綜合這些差異,勢必產生較大的誤差。第六,信息價的信息來源主要依靠信息員提供和市場調查兩種途徑,而信息員主要來自施工企業和建材商,市場信息也存在虛高報價的現象,因此,一些地區信息價比市場價偏高。
2、市場對定額調整的管理缺陷導致定額計價雙軌制的形成。
定額及信息價格與市場價格存在差異,但是,由于一個工程項目的造價,由許多子項組成,這些子項的定額水平有高于市場價格的,也有低于市場價格的。造價管理部門采取了規定定額計價的綜合平衡原則,抵消正負誤差,再根據造價管理部門測定的指數來調整總體水平。因此,總體上說,按定額和信息計價能基本反映工程項目的市場價格水平。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由于信息價不能網蓋所有材料種類,并且,同類建材品種繁多,價格相差很大。具體的工程項目在簽訂施工合同時,對一些材料和子項難以或沒有明確如此詳細的要求,一些價格在施工過程中由雙方協商形成。其次,一些特殊的工程項目,某些子項所占比例很高,基于綜合平衡的原則計價,對整個項目的誤差較大,難以適用,雙方需要協商解決。第三,一些工程的分包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通過招標形成,其形成的價格成為甲乙雙方計價的依據。
因此,目前的工程項目計價模式存在著按定額、信息計價的模式,和按市場價格進行協商計價的雙重模式,從而形成了工程計價的雙軌制。
3、工程計價雙軌制下產生的尋租現象。
在工程計價中存在雙軌模式,因而也必定存在經濟租金,它是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根本動因。經濟租金等于市場價格與定額計價價格之間差價的一部分并與這個差價成正比,經濟租金愈高,尋租激勵就愈大,腐敗現象就愈嚴重。我國建設領域腐敗案例高發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
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國家,由于國家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約束激勵機制的破和立與改革的步伐存在時間差,與歐美國家相比,內部人問題更加突出。按定額和信息計價的工程建設,
理論上說,如果按市場價調整,由于消除了差價,也就不會產生租金。但是,尋租者能影響投資方內部人或管理部門官員的特權設立租金,擴大差價,以達到其分享尋租的目的。
首先,現有定額計價模式遵循綜合平衡原則,就是說,低于市場價的定額子項由高于市場價的定額子項來彌補。如果對低于市場價的主要項目予以補貼,那么,由此產生的整體價格水平將高于市場價格,從而產生租金。
其次,由甲乙雙方從市場詢價采購的材料,內部人憑借信息傳遞的缺陷甚至設置信息傳遞障礙,包括利用市場的虛高價格信息、舍近就遠采購以延緩信息傳遞速度和減少信息傳遞量、利用品牌和質量差、對采購信息采取保密等等手段,以達到設置差價、產生租金的目的。
第三,建設過程中,對分包項目招標投標的監督機制相對更薄弱,內部人可以方便地操縱招標投標的形式和結果,所產生的價格也就脫離市場價。
由于工程建設投資額巨大,每年固定資產投資近三萬億元,其中政府和國企的固定資產投資達一萬多億元,由工程計價雙軌制產生的差價總量非常巨大,這也是建筑市場產生腐敗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