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利潤分配順序:
(1)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用所得稅前的利潤彌補 延續彌補最長不得超過5年
(2)可供分配的利潤分配
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 提取法定公益金
(3)可供投資者|考試大|分配的利潤分配
應付優先股股利 提取任意盈余公積金 應付普通股股利 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4)未分配利潤
12、財務管理
(1)目標: 利潤最大化 每股盈余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
(2)內容:財務活動 籌資活動(發行股票、發行債券、取得借款、賒購、租賃等)
投資活動 分配活動
13、基本籌資方法
(1)短期銀行借款 利息的支付方式(收款法、貼現法)
無擔保借款 信用條件 信貸額度 周轉信貸協議 補償性余額(10%~20%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的最低存款) 償還條件 其他承諾
擔保貸款 擔保品一般包括借款企業的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和存貨等
(2)商業信用籌資 形式有 商業信用條件
應付帳款 延期付款,但不涉及現金折扣 net45 信用期 30~60天
應付票據 延期付款,但早付款可享受現金折扣 “2/10,1/20,0/30”
票據貼現
預收帳款 要求買方在買方發出貨物之前支付貨款
長期借款籌資 利率可以采用(固定利率、變動利率、浮動利率)
取得條件P105
一般性保護條款
例行性保護條款
特殊性保護條款
14、資金成本 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付出的代價 包括(1)資金籌集費、(2)資金占用費(股票的股利、銀行的借款利息和債券利息等)
表示方法 相對數 資金成本=資金使用費用/[籌資總額(1-籌資費率)]
作用 選擇資金來源、確定籌資方案的重要依據 評價投資項目、決定投資取舍的重要標準
評價企業經營成果的尺度
15、財務分析 依據為 會計核算、報表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比率分析法
盈利能力分析:
(1)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平均凈資產=(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2
(2) 總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總額/平均總資產
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平均凈資產=(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2
營運能力分析 (1)總資產周轉率(次)=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平均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2
(2)流動資產周轉次數=流動資產周轉額/平均流動資產余額
流動資產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平均流動資產余額×計算期天數)/流動資產周轉額
平均流動資產余額=(期初流動資產余額+期末流動資產余額)/2
(3)存貨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存貨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存貨周轉次數
存貨平均余額=(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4)應收帳款周轉率(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凈額/應收帳款平均余額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應收帳款周轉次數
計算期天數 全年360天 全季度90天 全月 30天計算
償債能力分析 (1)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100% 為50%比較合適 大于100%資不抵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大于100%有償債能力 小于100%償債能力不強
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
或速動資產=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其他應收款(存在待攤費用等)
發展能力分析 (1)銷售(營業)增長率=本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額/上年主營業務收入總額×100%
(2)資本積累率=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者權益×100%
16、會計職能 有核算和監督
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2)可比性原則 (3)一貫性原則 (4)相關性原則
(5)及時性原則 (6)明晰性原則 (7)權責發生制原則 (8)配比原則
(9)謹慎性原則 (10)實際成本原則 (11)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支出原則
(12)重要性原則 (13) 實質終于形式原則
17、會計憑證 分為
原始憑證
記帳憑證 按用途分 專用記帳憑證(收賬憑證、付款憑證和轉帳憑證)和通用記帳憑證
按填制方式分 復式記帳憑證和單式記帳憑證
按包括的業務分 單一記帳憑證、匯總記帳憑證(匯總收款~、匯總付款~和匯總轉帳~)和科目匯總表
18、會計帳簿 按用途分為序時帳簿 (特種日記帳和普通日記帳)、分類帳簿(總分類帳和明細分類帳)和備查帳簿
按外表形式分 訂本式帳簿、活頁式帳簿和卡片式帳簿
期末費用類賬戶一般沒有余額 。期末收入類賬戶一般沒有余額 。利潤類賬戶貸方余額表示企業未分配利潤,借方余額表示企業未彌補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