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下列關于中國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
A.“禮法結合”為中國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B.夏商時代的法律制度明顯受到神權觀念的影響
C.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到漢代中期以后被儒家發揮成為“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策略
D.清末修律使中華法系“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特點沒有受到沖擊
答案:ABC
解析:隨著修律過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規的出現,中國封建法律制度的傳統格局開始被打破,不僅傳統的“諸法合體”形式被拋棄,而且中華法系“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特點也受到極大的沖擊。選項D錯誤。至于選項ABC正確,不贅述。
64.下列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
A.漢代的《春秋》決獄
B.明代的“九卿會審”
C.《魏律》規定的“八議”制度
D.《晉律》和《北齊律》確立的“準五服制罪”制度
答案:ACD
解析:法律儒家化自西漢開始,至《永徽律疏》完全結束。漢朝的“上請”、“恤刑”、“親親得相首匿”、“春秋決獄”、“八議”、“宮當”、“準五服制罪”、“重罪十條”等都是法律儒家化的體現。至于選項B“九卿會審”并非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而是封建社會后期君主專制加強的表現。
65.司法制度是一國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有關各國司法制度的表述哪些是正確的?
A.19世紀后期司法改革后,英國取消了普通法和衡平法兩大法院系統的區別,統一了法院組織體系
B.“馬布里訴麥迪遜”案對美國違憲審查制度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
C.日本明治憲法頒行后,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系統
D.中國清末的司法制度改革與廢除領事裁判權有直接關系
答案:ABCD
解析:略。
(2006年)
63.《疑獄集》載:“張舉,吳人也。為句章令。有妻殺夫,因放火燒舍,乃詐稱火燒夫死。夫家疑之,詣官訴妻,妻拒而不認。舉乃取豬二口,一殺之,一活之,乃積薪燒之,察殺者口中無灰,活者口中有灰。因驗夫口中,果無灰,以此鞠之,妻乃伏罪。”下列關于這一事例的哪些表述是不成立的?
A.作為縣令的張舉重視證據,一般用豬來作為證據
B.張舉之所以采取“積薪燒豬”的方法來查驗證據,乃因當時的法律沒有規定刑訊的程序
C.該案殺人者未受刑而伏罪,因其符合當時法律規定禁止使用刑訊的一般條件
D.張舉在這個案件中對事實的判斷體現了當時法律所規定的“據狀斷之”的要求
答案:ABC
解析:唐律確認了刑訊逼供的合法性,但是對刑訊手段的使用卻作了嚴格限定。《斷獄律》規定,審判時“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復參驗,尤未能決,事需拷問者,立案同判,然后拷問,違者杖六十。”也就是要求承審官員在拷問之前,必須先審核證據的真實性,然后反復查驗證據。證據確鑿,仍狡辯否認的,經過主審官與參審官共同決定,可以使用刑訊;未依法定程序拷訊的,承審官要負刑事責任。同時規定對那些人贓俱獲,經拷訊仍不認罪的,也可以“據狀斷之”,即根據證據定罪。由此可知,本題答案為ABC.
64,英國是普通法系的發源地,下列關于英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哪些表述是正確的?
A.普通法具有“程序先于權利”的特點
B.普通法的形成是中央集權和司法統一的直接后果
C.衡平法重實質而輕形式,審判時既不需要令狀也不采用陪審制,程序簡便靈活
D.當衡平法與普通法的規則發生沖突時,衡平法優先
答案:ABCD
解析:英國法的源頭是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習慣法。隨著王權的強大和完善的皇家司法機構的建立,逐漸形成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三大法律淵源。普通法是英國法最重要的淵源。從法源的意義來看,普通法是指由普通法院創立并發展起來的一套法律規則。“遵循先例”是普通法最基本的原則,指一個法院先前的判決對以后相應法律處理類似案件具有拘束力。普通法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特征是“程序先于權利”。普通法實行令狀制度,要求原告只有在申請到特定的以國王名義簽發的令狀后才能向法院主張實體權利保護:令狀成為訴權憑證,無令狀就不能起訴。由此形成普通法“程序先于權利”的特點。普通法在傳統令狀制度下,存在保護范圍有限,內容僵化,救濟方法少的缺陷。因此國王將得不到普通法院公正保護的當事人的申訴交給大法官審理,到15世紀時正式形成了大法官法院(又稱衡平法院)。根據大法官的審判實踐,逐漸發展出依“公平”、“正義”的原則形成的“衡平法”。現代意義上的衡平法指的是英美法淵源中獨立于普通法的另一種形式的判例法,它通過大法官法院,即衡平法院的審判活動,以法官的“良心”和“正義”為基礎發展起來。其程序簡便、靈活,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衡平法被稱為“大法官的腳”,可大可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相對于普通法,衡平法重實質而輕形式,訴訟程序簡便靈活,審判時既不需要令狀也不采用陪審制。當衡平法與普通法的規則發生沖突時,衡平法優先適用。由此可知,本題中所有選項的表述都是正確的。故本題答案為ABCD.
(2007年)
57.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遺愛謀反案發犯“十惡”罪。依《永徽律疏》的規定,對房遺愛應作何處置?
A.可適用“八議”免于死刑
B.應被判處死刑
C.可以赦免
D.不適用自首
答案:BD
解析:唐律將十惡罪規定在名例律之首,并在分則各篇中對這些犯罪相應規定了罪嚴厲的刑罰。唐律規定凡犯十惡者,不適用八議等規定,且為常赦所不原。唐律規定,謀反等重罪或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無法挽回的犯罪不適用自首。因為房遺愛犯的是謀反之罪,所以對房遺愛不可以適用八議免于死刑,應判處死刑,不可以赦免,并且不適用自首。
58.關于歷史上法學家法律解釋、法學著作的效力,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中國西晉及唐朝,律學家、官員對法律的解釋經皇帝批準頒行以后,具有法律效力
B.古代羅馬帝國時代,經皇帝授權的法學家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C.美國有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同時為杰出法官,他們的法學作品具有立法的意義
D.在現代德國,法學教授的著述是法官適用民事法律時的重要參考材料
答案:ABD
解析:在中國古代,律學家、官員對法律的解釋經皇帝批準頒行以后,具有法律效力,比如著名的張杜律和唐律疏議。而在古代羅馬帝國時代,經皇帝授權的法學家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其中著名的是當時的五大法學家(蓋尤斯、烏爾比安、伯比尼安、保羅、莫迪斯蒂努斯)。在現代德國,其法律體系屬于大陸法系。在德國根據“有法律依法律,無法律依習慣,無習慣依法理”的法律適用原則,因此法學教授的著述是法官適用民事法律時的重要參考材料。美國法學家的法學作品對法律發展具有影響,但不能說具有立法的意義,因為法學家沒有立法權。因此,正確選項為ABD.
(2008年)
57.中國古代社會的死刑復奏制度是指奏請皇帝批準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關于這一制度,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了死刑復奏制度
B.唐朝的死刑案件在地方實行“三復奏”,在京師實行“五復奏”
C.明清時期的朝審制度取代了死刑復奏制度
D.死刑復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強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又體現了皇帝對民眾的體恤
答案:ABD
解析:死刑復奏制度是指奏請皇帝批準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這一制度。所以A是正確的。在死刑的執行上,唐代沿用了隋朝的死刑復奏制度,在地方實行三復奏,在京師實行五復奏。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先后怒殺了大理寺丞張蘊古和交州都督盧祖尚以后,因為錯殺后悔不已,他認為實行三復奏用處不大,“比來決囚,雖三復奏,須臾之間,三奏便訖,都未得思,三奏何益?”遂決定改三復奏為五復奏,即處死前一日、二日復奏,執行之日又三復奏的制度,死刑應在復奏皇帝批準下達后執行,并且必須依法定方法執行,判決應斬而絞,或者應絞而斬,徒一年。因此,B項說法是正確的。明清時期的朝審制度始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明英宗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會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書(或戶部尚書)主持下會審重案囚犯,從此行政制度。可見朝審制度只是對重案囚犯的一次審理,并不涉及到死刑的執行問題,所以C是錯誤的。D項所述“死刑復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加強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又體現了皇帝對民眾的體恤”,明顯是正確的,不贅述。
58.關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太宗在位時制定的
B.《永徽律疏》首次確立了“十惡”即“重罪十條”制度
C.《永徽律疏》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做了精確的解釋,而且盡可能以儒家經典為根據
D.《永徽律疏》是對《貞觀律》的解釋,在中國立法史上的地位不如《貞觀律》
答案:ABD
解析:《唐律疏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完成的,并非在唐太宗在位時制定,所以A是錯誤的,當選。《北齊律》首次確立了“重罪十條”制度,隋《開皇律》確定了“十惡”制度,所以B也是錯誤的,當選。C項“《永徽律疏》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做了精確的解釋,而且盡可能以儒家經典為根據”明顯是正確的,不再贅述。《永徽律疏》是針對高宗永徽二年修訂的《永徽律》進行的逐條逐句的解釋,而不是對《貞觀律》進行解釋。《貞觀律》確定了唐律的主要內容和風格,但是歷史地位上是不如《永徽律疏》的,因為《永徽律疏》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所以D是錯誤的,當選。
59.關于外國法律制度,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A.羅馬法中的繼承分為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早期采取“限定繼承”的原則,后來逐步確立了“概括繼承”的原則
B.法國1875年憲法由《參議院組織法》、《政權組織法》和《國家政權機關相互關系法》三部憲法性文件組成,不是一部系統完整的憲法法典
C.英國制定法在法律淵源中的重要性不如普通法和衡平法,但其效力和地位很高,可對判例法進行調整、修改
D.德意志帝國于1877年1月27日頒布《法院組織法》,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規定審判權由獨立的法院行使,審判只服從法律,法官實行終身制
答案:BCD
解析:羅馬法中的繼承分為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優于法定繼承。早期采取“概括繼承”的原則,后來逐步確立“限定繼承”的原則。所以A是錯誤的,不應選。法國1875年憲法是法國歷史上實施時間最長的一部憲法。這部憲法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1875年憲法由三個憲法性文件組成,分別是《參議院組織法》、《政權組織法》和《國家政權機關相互關系法》,所以B項是正確的,應選。英國制定法在法律淵源中的重要性不如普通法和衡平法兩種判例法,但其效力和地位很高,可對判例法進行調整、修改,現代一些重要的法律部門如社會立法是在制定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C項說法是正確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后,于1877年1月27日頒布《法院組織法》,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規定審判權由獨立的法院行使,審判只服從法律,法官實行終身制;設置了由區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帝國法院構成的普通法院體系,帝國法院為全國的最高司法審級。因此,D項說法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