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殘疾社會工作服務理念變遷
(一)殘疾社會工作服務理念變遷
①傳統的個體模型把殘疾界定為殘疾者個人的問題,與社會無關,相應的責任都是歸屬個體,個體應該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而改變。例如, 20 世紀前在西方占主導地位的醫學理論分析框架把殘疾看作是"功能喪失即無法獨立和有效地完成他人所能完成活動的能力,殘疾人則是偏離"常模" (標準)的人。
②社會建構模型就認為"殘疾人問題是一種社會的客觀存在,應該將這個問題歸于社會,殘疾問題不是由殘疾人的個人無能造成的,而是社會本身無法為殘疾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務,也無法確保殘疾人的需要在社會組織中得到足夠的重視。
傳統殘疾人觀念
1、防止把導致殘疾的原因歸于個體的生理性因素或道德層面的缺失
2、防止把殘疾人個體的問題“普世化”
3、防止把殘疾人簡單地看作是社會的“受害者”
4、防止把殘疾人看作“理所當然”需要幫助和社會支持的人
(二)殘疾人社會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變遷
1、殘疾人社會工作理論層面的轉型
(1)在致殘原因的理論分析上,從個人責任理論轉向社會責任理論;
(2)在殘疾現象的理論分析上,從社會標簽理論向社會照顧理論轉變。
2、殘疾人社會工作方法層面的轉型
(1)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殘疾人社會工作正在實現由供養理論向回歸社會理論轉變;
(2)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論分析上,由單一的個案模式向綜合服務模式轉變。
【2023年真題示例】
1、隨著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常?;谏鐣嫿ɡ砟铋_展服務。下列關于殘疾人的觀念中體現理念的是( )
A.殘疾人群體的主要特征是個體差異很小
B.殘疾人群體,隨時隨地都需要特別的幫助
C.消除社會障礙是殘疾人權利實現的關鍵
D.分析殘疾的原因應該從個人層面入手
1.防止把導致殘疾的原因歸于個體的生理性因素或道德層面的缺失
自從有人類,就有殘疾人。殘疾的原因可能是遺傳和疾病,也可能是自然災害、戰爭和意外事故,還可能是環境污染和科技水平限制等。在殘疾人致殘的原因分析上應該堅持社會原因分析為主導。 【D錯誤】
防止把殘疾人個體的問題"普適化"
當某個殘疾人遇到困難時容易簡單地判斷是由于殘疾所引起的。其實,殘疾人的個體差異是非常大的,當人們把困難的核心界定為殘疾的時候,因為殘疾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那就意味著直接否認了殘疾人克服困難的可能性,也就否認了作為人具有改變自身現狀的潛能,直接否認了殘疾人的權利。 【A錯誤】
3. 防止把殘疾人簡單地看作社會的"受害者"
"殘疾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外部障礙(無論是政策還是環境等) ,使得殘疾人處于"不利"的社會境遇中,無法發揮正常作用。殘疾人權利的實現和能力的發揮需要消除外部的障礙,政府也應該在立法上制定對殘疾人的保障政策,推進發展殘疾人事業。要認識到,殘疾對于個體的發展而言,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 【C正確】
防止把殘疾人看作"理所當然"需要幫助和社會支持的人
歷史上,殘疾人經常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在現代社會中,殘疾人與健全人一樣,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發展替代性需要并且相對獨立地使用社會性資源。當然,這并不否認殘疾人需要給予特別的幫助,關鍵問題是要評估殘疾人需要"什么"幫助以及在"什么"處境下需要幫助。社會賦予殘疾人以同等的發展機會才是最重要的,社會幫助的目標不是要讓殘疾人"依賴"社會,而是建構殘疾人的新"能力體系"?!綛錯誤】
相關推薦:
刷題:社會工作者章節試題免費刷 | 近5年真題在線測試
課程:社工證培訓課程免費試聽 | 0元領社工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