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親職教育服務
所謂親職教育服務就是指專業人員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向家長提供諸如溝通、孩子教育、家庭環境改善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活動。親職教育服務大多以訓練的方式為主,其訓練的內容有:溝通技巧、環境設計技巧、孩子行為改變技巧、家長訓練、家庭改變技巧,等等。傳統的親職教育服務的始終把重點在孩子方面,不少家長訓練課目均以處理或改變孩子的行為問題為主,例如孩子的學習問題、不服從或滋擾行為、情緒控制問題、難以與家長有效溝通,等等,而忽視孩子本身的關注與需要,也很少提供子女參與的機會。
親子溝通平行小組是親職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形式,它可以定義為兩個分開但同時進行的小組,通過聯合活動,如實踐練習、互相配合的小組內容和進度、聯組活動等,從而改善親子的關系。親子溝通平行小組的優點,在于父母參與的中介角色對子女學習各種技巧有很大的幫助。參與的父母可以成為培訓者,由于父母清楚了解小組的內容,在子女學習上,他們可以發揮提醒和鼓勵作用,并且協助子女在家完成實踐練習。此外,由于雙方都參與親職教育服務活動,從中會讓子女感受到父母也愿意努力學習改善關系,而彼此在服務活動過程中的改變和進步,都會成為對方的鼓勵,從而增強處理沖突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親子溝通平行小組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在小組活動正式開始之前,首先應該對服務對象——家長和子女的需要和問題做一個了解和評估,假設家長組方面是需要增強聆聽能力,從而鼓勵子女表達,增進親子溝通和學習處理沖突。子女組方面假定重點是訓練他們掌握一些技巧去爭取表達機會,以平和、協商的態度與家長溝通,以及積極解決親子間的意見分歧。由此可以設計小組每節(共八節)主題內容:
家長組 少年子女組
a .互相認識,訂立目標 a.互相認識,訂立目標
b.找出聆聽的障礙 b.回歸正題的方法
c.以理性想法改善溝通障礙 c.成功溝通的要訣
d .跨組交流,知己知彼 d. .跨組交流,知己知彼
e.心平氣和之道 e.怎樣回應父母的批評
f.處理沖突的方法和步驟 f. 處理沖突的方法和步驟
g.跨組練習——處理沖突的方法 g.跨組練習——處理沖突的方法
h.總結及檢討 h. 總結及檢討
上述親職教育服務的設計特色在于:a.兩組內容互相配合;b.實踐練習可以作多種變化和配合;c.跨組交流和練習;d.在設計上還可以衍生出很多變化。
4、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介入
(1)兒童虐待的相關概念
①受虐兒童:指被其父母、近親或任何對該兒童福利有責任者、或與兒童居住于同一處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這些行為而遭受傷害甚至死亡的兒童。這些行為包括:
a.造成受傷,或允許非意外受傷:導致產生一系列的身體傷害、死亡、外貌的損毀、身體或情緒健康的傷害、身體功能的失去或損傷。
b.制造一個非意外的身體傷害的危險狀態,而這樣的危險狀態可能令兒童致死或是身體功能嚴重損傷。
c.對兒童性侵犯或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d.拷打、折磨兒童或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e.受傷的結果已經超過只是單純體罰。
②兒童疏忽:指任何一個兒童的父母或其他對該兒童福利有責任者,并未提供對其適當或必需的支持、法定教育、醫療或其他法律認定兒童福利必要的相關照顧;或者兒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對該兒童福利有責任者的遺棄。
(2)兒童身體虐待的指標
a.瘀傷(具體項目略)
b.燙傷(具體項目略)
c.撕、裂傷(具體項目略)
d.骨折(具體項目略)
e.頭顱傷(具體項目略)
f.內傷(具體項目略)
g.其他指標(嚴重發展遲緩;不一致的醫療史;對孩子如何受傷的原因解釋不一致,等等)
(3)兒童性虐待的指標
a.幼兒感染性病。
b.在生殖器官周圍有明顯生理傷害(紅、腫、組織的撕裂)。
c.攻擊行為。
d.懷孕。
e.早熟的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
f.對生殖器過分關心。
g.超出兒童年齡應懂的性知識。
(4)對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輔導
①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輔導的主題
a.受害經驗的分享
b.對暴力責任的看法
c.慚愧及與人隔離感覺的分享
d.自我保護的計劃
e.陳述感覺
f.解決沖突的方法
g.性別角色的認定
h.自尊心的建立
②受虐兒童的社會工作輔導的功能
這種介入方式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協助兒童學習新的價值觀及行為,包括:
a.暴力的發生不是他們的錯;
b.增加自尊;
c.學習新方法來自我保護;
d.認識可以協助自己的正式與非正式資源;
e.學習以新的非暴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③與受虐兒童的會談
針對受虐兒童或來自暴力家庭的兒童,社會工作者可以從以下項目著手會談:
a.在你的家里,家長為什么會爭吵?他們是如何吵架的?
b.當你的父親生氣時,他是怎么處理的?大聲吼叫?跑掉?摔門?丟東西?是否打了母親?踢母親?抓母親的頭發?或其他什么動作?
c.你的母親如何反應?
d.你的反應又是什么?
e.你家的家教有那些?
f.你是否因為做一些不被父母允許的事情時而遭受懲罰?你認為這種懲罰公平嗎?
g.那些事情對你而言是一種傷害,例如某些字眼、動作或某種想法?
h.什么樣的事情會使你感覺舒服?
i.你了解什么是不好的碰觸(指身體上的)?什么是好的碰觸?
j.你可否詳述一下你是否有這種不好的碰觸的經驗?是誰給你這種經驗?
k.你會怕你的父親?母親?兄弟姊妹嗎?
l.在你的生活環境中有哪些人會讓你感到害怕?
m.你曾經試過傷害你自己嗎?
n.如果有,你可否詳述當時你做了什么?
除了上述會談內容,對于與受性虐待的兒童的會談還須注意以下一些事項:
a.不要詢問引導性問題,多問開放性問題。如發生了什么事?什么時候發生?在那里發生?
b.使用兒童的語言。
c.兒童的注意力較低。
d.在一個能讓兒童放松的環境中會談,如果是家庭內性虐待的事件,與兒童會談時需要避開家庭成員及住所。
e.做好相信兒童的準備,即使孩子可能無法對有些事情有精確的知覺,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孩子參考點以協助建立相關事情的概念。如當時外面是冷還是熱?當時你住在那里?
f.可以用性侵害征信娃娃作為媒介,讓兒童指出身體部位(嘴巴、眼晴、手、腿、腳等),以檢視兒童對身體部位認識的能力。兒童可以碰觸娃娃,并說出其感受。
(5)對受虐兒童其它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
對受虐兒童的輔導是兒童社會工作介入的第一步,它優先考慮的是兒童的安全,進而協助兒童溝通及表達他們的感覺。除此之外,社會工作者還須與家庭、學校、醫院、司法部門、警署、兒童和青少年保護機構以及社區有關力量或社會資源密切配合起來,對受虐兒童予以積極的介入。如警察的介入方式——逮捕施虐者對降減兒童暴力的發生率有顯著影響;學校及其老師通常能夠比較早地察覺受虐兒童的異常情況;而醫院則能夠提供受虐兒童在生理上遭受傷害的醫學診斷,所有這些社會力量都需要社會工作者與之密切聯系,相互商討對受虐兒童的介入和輔導方案,一個目標是把對受虐兒童的傷害降低至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