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務內容
服務對象識別、幫助申請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調節家庭關系、開展能力建設、促進社會融入
二、特困人員供養中的服務內容
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提供疾病治療、辦理喪葬事宜
三、醫療救助中的服務內容
協助申請救助、改善救治環境、協調醫療資源、強化社會支持
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務內容
協助申請住房救助、宣傳講解政策
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務內容
提供教育機會、提供教育補助、心理能力建設
六、就業救助中的服務內容
轉變就業觀念、自我認知調整、職業技能培訓、連接就業資源
七、臨時救助中的服務內容
危機干預、外展服務、機構救助
八、受災人員救助中的服務內容
協助安置受災人員、及時開展危機干預、修復社會支持系統、社區重建與發展
配套習題:
城市居民張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現在的妻子李某是來自外地某村的“外來媳”,沒有當地城市戶籍。半年前,張某失業,被查出患有癌癥,幾輪治療已花光家中積蓄,全家人為籌措治療費用犯愁。張某的兒子剛考上初中。目前,家庭重擔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僅要照顧臥床的丈夫,還要賺錢養家,由于缺乏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穩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李某感到壓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幫忙,但是她在當地沒有親戚,如今剛嫁過來,不會講當地方言,也沒有朋友可以傾訴,有的鄰居認為她是外地人,不愿與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難受,因此也較少參加社區活動。社會工作者在調查時發現,張某所在的社區比較貧困,“外來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需要幫助。問題:
1.根據社會救助政策,張某一家可以申請哪些救助?
2.除物質救助外,社會工作者針對李某的現狀應著重提供哪些服務?
3.在社區工作層面,社會工作者應組織哪些活動以促進“外來媳”群體與鄰里、社區的互動融合?
【答題要點】
1.根據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張某一家可以申請的救助有:
(I)因為張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張某一家可以申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為張某是癌癥患者,負擔不起醫療費用,所以張某可以申請醫療救助。
(3)張某的兒子剛考上初中,所以張某一家還可以申請教育救助。
2.除物質救助外,針對李某的現狀,社會工作者還應該著重提供以下服務:
(1)提供心理支持。為李某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做李某傾訴的對象,緩解其心理壓力,并教授其相應的舒緩壓力的方法,鼓勵李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2)調節家庭關系。李某需要照顧臥床的丈夫和上學的孩子,覺得壓力很大,可能會影響家庭成員的關系,因此也需要社會工作者的支持。
(3)開展能力建設。李某缺乏工作技能,社會工作者應該為其提供培訓機會,在社區開發一些不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潔、家政服務等,幫助李某在社區實習,這樣不僅有利于社區服務,還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鄰居溝通。針對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穩定,社會工作者應該盡快幫助其解決就業問題,積極為她尋找就業信息,向社會用人單位積極推薦李某。
(4)促進社會融入。李某是“外來媳”,不會當地方言,造成她與別人交流、溝通不便。社會工作者應該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社區優勢,建立鄰里支持的網絡,擴大李某的社會交往范圍,修復她的社會關系。
3.在社區層面,社會工作者的救助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1)物質救助與能力發展并重。社區是社會救助的主要平臺,是困難群體主要生活和賴以生存的場所。
①社區應該組織社區群眾向困難群體提供物質幫助,給予李某一定的資金和物質幫助以及一些服務支援。
②在社區內為李某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這樣既能增加李某的經濟收入,又能增加她與社區鄰里的交流機會,促進其與社區的互動融合。
(2)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
①建立鄰里支持的網絡。類似李某這樣的“外來媳”,大多社會交往范圍較小,人際圈子同質性高。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實施社會救助時要積極地將她們組織起來,采取自助與互助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可以使她們與其他鄰里一對一地結對為互助小組,幫助她們修復社會關系,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②整合駐區單位的資源。在社區層面,共駐共建、資源共享是指單位與社區之間的關系,社會工作者要善于聯系社區內的各個單位,注重發掘資源。比如,為這些“外來媳”挖掘就業信息,號召單位對她們進行資金投入或物質支援等;充分調動駐區單位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為李某她們的生活改善創造條件,并促使她們積極地與社區其他群眾交流、溝通。
③聯合社會組織的力量。社區層面的組織越來越多,有居民自治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如果社會工作者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組織資源,就能夠為社區困難群體爭取到更多的救助機會,也能增加李某她們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