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會工作理論,分值7-8分。通過對歷年考試的試題分析,考生在復習時應注意理解和掌握精神分析取向的社會工作理論,心理社會治療模式,認知行為理論,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理論,增強權能理論,優勢視角理論。
考點:精神分析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一)運用原則
1、治療過程中堅持個別化原則。
2、精神分析理論強調要與服務對象簽訂治療契約。
3、治療者要為服務對象提供一個安全與支持的環境,了解潛意識中的經驗。
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聯想。
5、治療過程中要傾聽和理解服務對象想法與感受,給予支持和接納。
(二)理論在服務過程中的應用
1、治療情境
(1)治療開始時,與服務對象簽訂合約,合約中明確雙方的角色分工、治療計劃和時間表;
(2)還包括對服務對象的態度,保持專業、同理的態度,以中立態度分析問題,尊重服務對象的自主性和個別性。
2、治療關系
建立良好的關系,“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建立良好關系重要技巧。
3、治療性對話
(1)自由聯想
(2)治療性傾聽
(3)詮釋過程:詮釋過程是指社會工作者向服務對象表達其對服務對象心靈世界的了解。當一個人面對不被允許的沖動時,就會采用防御機制進行抵制。當防御機制失效時,焦慮和問題就此產生。社會工作者對于服務對象的重要性在于移情。詮釋過程包括4個技巧:一是面質,指出服務對象不自覺并且重復的特定行為或話語,引發服務對象思考其背后的含義。二是澄清,協助服務對象了解其經驗的詳細內涵,主要涉及挖掘出過去對現在的心理現象的影響。面質與澄清有助于服務對象對其經驗有更多認識,但是不能呈現潛意識的意義。三是詮釋,涉及潛意識內涵的呈現與說明,如愿望、情感與防衛機制。詮釋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服務對象將潛意識轉化為意識。四是整合,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經驗的整體認識。
真題示例:
1.趙先生從小被父親嚴厲管教,父子關系疏離。最近父親突發腦梗,需要他照顧。趙先生想到要和父親相處,就感到異常緊張,擔心自己照顧不周被父親責罵,向社會工作者老金求助。根據精神分析理論,老金在與趙先生建立良好關系時需特別注意( )。
A.讓趙先生感受到支持與安全
B.與趙先生形成指導性的關系
C.激發趙先生個人的內在價值
D.與趙先生建立平等伙伴關系
B屬于認知行為理論的內容。
C屬于人本主義的內容或存在主義的內容,兩者都強調個人的內在價值。
D屬于增強權能理論的內容。
考點:認知行為學派的助人過程
1、確定評估的重點
評估的重點應該在于服務對象的思想、情緒和行為
2、專業關系的建立
專業關系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在協商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合約建立起來的結構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聯系。
3、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社會工作者在專業關系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陪伴者。作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會工作者有以下任務:
(1)澄清內在溝通
(2)向服務對象解釋認知行為模式的運作方式
(3)布置家庭作業
(4)幫助服務對象實現經驗學習
(5)嘗試使用逆向操作
(6)運用動態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真題示例:
1.小彬找工作時總是在面試環節被淘汰,以致于他對面試產生了心理陰影,一進入面試場地就身體僵硬,手足無措。為此,小彬向社會工作者大洪求助。為了幫助小彬緩解在真實面試場景中產生的緊張焦慮情緒,大洪運用認知行為理論中的逆向操作方法介入,其適宜的做法是( )。
A.在實施逆向操作前征得大彬同意
B.給大彬布置逆向操作的家庭作業
C.逆向操作時讓大彬獨自體驗面試情境
D.讓大彬在逆向操作中形成正向的經驗
考點:存在主義
1、存在主義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運用中的理念
(1)覺醒,即個人意識的覺醒。
(2)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3)選擇的自由。
(4)對話的必要性。
(5)實行。
2、存在主義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重點
(1)不應預先設計服務對象應該如何生活,應該肯定服務對象獨特的生活方式,有選擇的能力和自由。社會工作者協助作用。
(2)強調個人生命的意義,強調個人的內在價值,認為包括個人痛苦的經歷是有意義的。
真題示例:
1.劉女士曾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現已離婚,獨自帶著15歲的女兒生活。劉女士自身文化程度較低,無法輔導女兒的功課,與女兒溝通較困難。最近劉女士失業覺得自己很失敗,對生活失去信心,向社會工作者求助。根據存在主義理論,社會工作者適宜開展的服務是( )。
A.幫助劉女士了解就業支持政策,尋找合適工作崗位
B.教授劉女士與女兒溝通的技巧,改善母女之間關系
C.鏈接大學生志愿者,為劉女士的女兒提供學業輔導
D.引導劉女士對自己過往生活中的成功經驗予以肯定
考點:生態系統理論
(一)主要觀點
1、生命周期:用時間線方法重現影響個人發展的相關社會結構和生活事件的意義。
2、人際關聯:個人擁有與他人聯結而建立關系的能力。
3、勝任能力:指通過個人與環境間的成功交流經驗,建立個人有效掌控環境的能力。
4、角色表現:個人在社會層面的一種互惠性的社會期待,個人參與社會的媒介,受個人感受、情感、知覺和信念影響。
5、生態地位:個人所在某種環境區域的特征,指有利于或不利于特定發展任務的環境因素。
6、適應力:個人在與環境的交流過程中,個人與環境間相互影響和回應以達到最佳調和度。
(二)生態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1、從服務對象處境出發,看到他們的限制和機會,分清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權利、責任及其了能的影響;
2、充分認識情境的重要性,情境決定社會工作者的目標和可能回應方式;
3、采用積極視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變和進步的可能性;
4、要辨識行為模式,看到積極的可能性和應改變之處;
5、要重視過程,即關系和互動是如何產生的,內容和結果如何;
6、強調與他人一起工作,包括重視他人、個人支持網絡、機構和社區資源。
真題示例:
1.學校社會工作者郝老師對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大多缺失家庭監護,學習也有困難,甚至出現沉迷網絡游戲、逃學等行為。郝老師運用生態系統理論為這些學生設計服務方案。下列服務中,最能體現生態系統理論特點的是( )。
A.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進行個案輔導
B.為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鏈接志愿服務資源
C.為出現網癮問題的學生開設行為治療小組
D.對出現逃學行為的學生及時進行批評教育
ABD都是直接針對個人的,沒有從不同的系統角度分析和入手,故錯誤。B選項,為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鏈接志愿服務資源,涉及到了不同的系統,故B選項正確。
考點:增強權能社會工作的取向
1、理論價值
強調推動社會正義、尊重受助人自決與自我實現,并讓受助人充分參與服務計劃的制訂。
2、干預認可
干預認可是指來自各個方面的對干預計劃可能的允許范圍。社會工作者要盡可能在各方面允許的范圍內為服務對象爭取更多的資源。
3、概念框架
權能不是稀缺資源,經過人們的有效互動,權能是可以不斷被衍生出來的。
4、助人過程
(1)建構起協同的伙伴關系。
(2)重視服務對象能力而非缺陷。
(3)注重人與環境兩個工作焦點。
(4)確認服務對象是積極主體,告知其應有的權利、責任、需求及申訴渠道。
(5)以專業理論為依據,有意識選擇長期處于“缺權”狀態中的人為服務對象。
真題示例:
1.初中生小美的父母離異,父親因詐騙入獄,她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小美經常聽到周圍鄰居議論自己家的事情,她也因此感到低人一等,認為自己沒有什么優點,很自卑。小美不想讓同學知道自己的情況,與同學關系疏遠,總是獨來獨往。班主任老師觀察到小美的情況,將其轉介給學校社會工作者。根據增能理論,社會工作者的下列做法,最能體現個人層面增能的是( )。
A.消除鄰里對小美一家人的偏見
B.提升小美應對其他人歧視的能力
C.為小美一家爭取社區系統支持
D.邀請小美參加社區兒童支持小組
在概念框架方面,增強權能觀點認為,權能不是稀缺資源,經過人們的有效互動,權能是可以不斷被發掘出來的。權能一般發生在3個層次上:一是個人層次,包括個人感覺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二是人際層次,指的是個人和他人合作促成問題解決的經驗;三是環境層次,指能夠改變那些不利于個人權能發展的制度安排。
題目問的是個人層面增能,故選B。AC屬于環境層次,D屬于人際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