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 | 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內驅力,它遵循快樂原則。 |
自我 | 是本我由經驗中發展出來的,包括意識和前意識,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體系的能力,它遵循現實原則,調節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與外界的要求。 |
超我 |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超我關系到社會制度、規范及社會現狀的維系。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
本我、自我、超我之間如果能夠保持和諧平衡的狀態,人格就是完善的。這樣個人就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愉快地工作。當人格失調時,人的活動就會出現問題。
九、社會損害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志的老人隨后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
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十、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一、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把人的發展看作是持續地適應環境,并與環境的眾多層面進行系統交換的過程。他們能改變環境,也能被環境所改變,在人與環境之間形成交互性適應。而社會問題的出現則降低了這種交互適應性。例如貧困、社會排斥等社會問題直接導致貧困人口和被排斥人群與社會環境互動的能力降低。
在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看來,人生來就有與其環境互動的能力,能夠從環境中獲取有用信息,并且能向環境傳達自身的信息。而基因及其他生物因素則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人在其情境中是一個聯合的交流系統(unitary system),人與環境相互影響,形成互惠關系。對于社會工作來說,要理解個人就必須將其置于所生長的環境中去。因為個人的人格形成是與其環境長期交互適應的結果。因此,不論是個人的正向發展還是生活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都是與其環境密不可分的。
十二、社會化理論
許多傳統的理論認為,人進入了老年期應該以享受為生活目標而不再需要社會化了,傳統社會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權位,他只對別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則決不會重新面對社會化的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發展證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繼續社會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轉換,這種轉換及影響表現為:(1)勞動角色轉換為供養角色,這容易使老年人產生經濟危機感;(2)決策角色轉換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長”角色轉換為被動接受照顧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被拋棄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轉換為感情角色。(4)父母角色轉換為祖父母角色。
十三、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針對社會撤離理論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動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喪失而愿意自動地脫離社會的觀點,認為:
1、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意和更能夠適應社會;
2、老年人應該盡可能長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來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
活動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意義在于,無論從醫學和生物學的角度,還是從日常生活觀察表明,“用進廢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個規律,因此,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在態度和價值取向上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一切社會活動,而且更需要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十四、社會交換理論
這一理論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因此,人類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交換關系。
社會交換理論指出,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換利弊等。同樣,在小組互動時,每個人都會選擇一種能夠給自己帶來最大報酬和最小懲罰的方式,在人類關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種交換的關系,人們的付出就是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組員認識到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并明確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提高組員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