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題(案例分析題,20分)
社會工作者在某社區開展需求調研時發現:該社區的低收入家庭中有勞動意愿和能力的婦女共30名。她們大多從農村嫁到城里,婚后長期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身邊幾乎沒有能談心的朋友。由于沒有工作收入,她們的家庭地位較低,一旦發生家庭矛盾,只能忍氣吞聲。因此,她們希望學一些在家能做的手工編織技能,實現勞動創收和照顧家庭兩不誤,提升自身價值和家庭地位。
結合需求調研,社會工作者組織這些婦女成立了手工編織互助組。在開展手工編織技能培訓時,她們認為應該由社會工作者制定培訓內容和學習計劃,因此幾乎不發表自己的意見。由于不自信,她們在培訓活動的討論環節也很少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
問題:
1.結合案例,分析該社區低收入家庭中的婦女主要有哪幾個方面的需求?
2.運用參與式學習方法,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技能培訓時,應采取哪些策略促進這些婦女的改變。
第一問:
(一)婦女的需要
1.維護婦女權益和保障婦女全面發展的需要
2. 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將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的需要
(二)婦女面臨的問題
1.婚姻與家庭問題
2. 針對婦女的暴力問題
3. 婦女的生殖健康問題
4. 留守婦女和流動婦女問題
5. 婦女就業問題
6. 婦女的貧困化問題
7. 拐賣婦女問題
8. 婦女土地權益保障問題
9. 婦女參政問題
第二問:
為了有效地貫徹婦女社會工作中尊重婦女的聲音和經驗、協助婦女參與對自己問題的重新界定、將婦女看成是發展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等婦女社會工作的原則,在開展婦女社會工作的時候常常用到參與式學習方法,它不僅體現了賦權,還是推動婦女自我教育、建立自尊自信、學習平等尊重的方法,同時也是鍛煉婦女們參與社區事務管理乃至參政議政能力的方法。
"參與式"強調的是參與者介入的程度和活動中權利的分享,特別關注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參與態度、參與熱情、參與方式、參與效果等。"參與式"認為:每個人都有認識世界的方式,社會工作者不能將自己的信念或者看問題的方式強加給婦女。婦女應該參與對自己問題的界定,而不僅僅是依靠專家或者學者定義。婦女應參與制定問題解決的目標、進行討論、制定解決策略的全部過程,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解決 社會工作者和參與者的關系是合作關系,社會工作者是協助者的角色,而不是專家的角色。參與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賦權,確保婦女參與培訓,實現權利關系的改變。參與過程要達到一起變,而不是婦女改變。
(1)使婦女們參與學習課程內容制定、課程主題和進程、課程評估等各個環節,而不是執行專家制訂的 套學習計劃。
(2) 用角色扮演、案例討論、游戲、情景劇、講故事等方法調動婦女經驗的分享,"小活動、大道理"通過小活動引發大家的深入思考,使每名婦女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
(3 )不僅要讓婦女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婦女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