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會工作者《中級實務》考試真題案例四考核了預估的主要任務,行為契約法的步驟。關于在“行為契約法的步驟”答題時候若回憶不起教材內容,可以結合題干/材料,用相關專業話語總結作答。
第4題 (案例分析題 20分)
某中學恢復線下教學后,學校社會工作者發現,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出現了情緒低落、疲乏無力、食飲不振等狀況,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
社會工作者通過預估發現:這些學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4個小時;雖然大部分學生對長時間上網的危害有所認識,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世界對他們更有吸引力;他們性格較為內向,在學校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老師及家人的關系都比較疏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教學活動以線上形式為主,家長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及網絡疏于監督和引導,學校也沒有就此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基于上述情況,社會工作者按照行為契約法的五個工作步驟開展服務:第一步,與學生共同確定目標行為,即控制上網時間;第二步,商定獎懲清單,即成功控制上網時間將獲得的獎勵,沒有控制上網時間將受到的懲罰。
問題
1、本案例中,社會工作者在預估階段完成了哪些任務?
2、按照行為契約法的五個工作步驟,列出本案例中后續需完成的三個工作步驟。
1、預估的任務
(1)了解服務對象存在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成因、程度及其對服務對象的影響。案例中社工通過預估發現這些學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4個小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教學活動以線上形式為主,家長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及網絡疏于監督和引導,學校也沒有就此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說明社工完成了此項預估的任務。
(2)了解服務對象個人的生活經歷及行為特征,包括服務對象的人格特征、能力、優勢和弱點。案例中他們性格較為內向,在學校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老師及家人的關系都比較疏離、對長時間上網的危害有所認識,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說明完成了此項任務。
(3)了解服務對象與環境的互動狀況,以及其對自身問題的認識和改變的動力與能力。案例中:在學校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老師及家人的關系都比較疏離,大部分學生對長時間上網的危害有所認識,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體,說明已經完成了此項任務。
(4)了解服務對象所處的環境系統的狀況,包括家庭、朋友、工作單位、鄰里及社區的情況,從中找出影響服務對象改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案例中與同學,老師及家人的關系都比較疏、家長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及網絡疏于監督和引導,學校也沒有就此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說明完成了此項預估的任務。
2、行為契約法的五個工作步驟是:確定目標行為、商定獎懲清單、書寫行為契約、簽字承諾和填寫“執行記錄表”。
本案例中第三步為書寫行為契約,即雙方共同一起參與,各自書寫對自己行為約束的部分,完成后,建立行為契約執行記錄表。
第四步為簽字承諾,即共同回顧并認真閱讀行為契約,確認無誤后鄭重簽字。
第五步為填寫“執行記錄表”即打卡表,每天一個格,完成當天的任務便可以在日期欄目打一個大紅鉤或貼一張笑臉,在契約項目欄里填寫完成的具體情況,彼此關注監督契約整體完成情況。